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北京科锐控制权欲“一身两卖” 最终7.986亿元花落陕西秦煤运销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03





 1593762242(1).png 

  

  北京科锐(002350)实际控制人张新育对该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出售,可谓信心坚定,在过去半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与两家并购方签订股权转让框架协议,最终重庆两山产投因为国资决策程序原因“中止收购”,而陕西秦煤运销将以7.986亿元的代价,将顺利获得北京科锐控股股东科锐北方的75%股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截至7月 3日收盘,北京科锐股价5.47元。按照当前交易方案,陕西秦煤运销受让科锐北方股东股权对应北京科锐股份每股转让价格为7.16元,远远高出市场价30%,颇有些“高价截胡”的味道。


  民资控股  国资背景强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研究发现,北京科锐具有较强的国资背景,而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张新育。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科锐的前五大股东及持股比例分别是,北京科锐北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锐北方)持股27.11%,北京海国东兴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展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北京海国东兴)持股10.14%,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9.87%,并列第四大股东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贾颀均持股2.00%,北京天融博汇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天融资本新三板二号基金持股1.1%。


  第一大股东科锐北方也是控股股东,张新育持有科锐北方1091.21万元出资额,占科锐北方注册资本的53.8465%,为科锐北方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查阅《天眼查》信息发现,北京科锐的第二、三大股东均具有强大国资背景。


  其中,第二大股东北京海国东兴的GP为北京中海长益投资管理中心,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徐工。从北京海国东兴的出资比例看,东兴证券出资49.98%、认缴10亿元,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出资29.99%、认缴6亿元,北京海淀科技金融资本控股集团出资14.99%、认缴3亿元,北京海开房地产集团出资5%、认缴1亿元,GP北京中海长益投资管理中心出资0.05%、认缴100万元。


  第三大股东、持有北京科锐9.87%股份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


  被重庆两山产投舍弃  “花落”陕西秦煤运销


  最终与陕西秦煤运销高价达成交易,这更像赤裸裸的“截胡”。


  此前的6月17日和6月29日,张新育分别与重庆两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两山产投)、陕西秦煤实业集团运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秦煤运销)签署带有附加条件的股权转让框架协议,拟通过转让科锐北方的控制权实现出让北京科锐控制权的目的。


  在同一时间段先后与两方签约出让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举动,在A股市场也是罕见的,这也从侧面暴露出张新育出走北京科锐实现套现的急切心情。


  6月17日,北京科锐实际控制人张新育与重庆两山产投签署《股权转让框架协议》,两山产投将依法受让张新育及科锐北方其他股东所持科锐北方1317.238万元出资,占科锐北方注册资本的65%,并将通过控制科锐北方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根据《股权转让框架协议》约定,张新育收取两山产投订金后,如有第三方拟进行控制权交易的,张新育应立即进行书面通知,两山产投应在收到通知后2个工作日内确定其是否继续进行收购。


  6月29日,张新育与陕西秦煤运销签署附条件生效的股权转让框架协议,并收到秦煤运销支付的5000万元定金,同时向两山产投发出《书面通知函》。


  7月1日晚,张新育收到两山产投的书面回函,回函指出,根据《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第36号令)第八章国有股东受让上市公司股份中第54条规定,国有股东取得上市公司控股权导致上市公司控股权发生变更的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而两山产投在两个工作日内无法完成所有相关国资审批程序,因此自愿放弃并中止收购北京科锐的实控权活动。


  7月3日,北京科锐的公告最终确定了其控制权易手陕西秦煤运销的消息。


  张新育及科锐北方其他股东向陕西秦煤运销合计转让科锐北方1519.89万元出资,占科锐北方75%的股权,对应的转让对价为7.8964亿元,受让科锐北方股东股权对应上市公司股份每股转让价格为7.16元,对应上市公司股份数为1.1028亿股,占上市公司股比为20.3338%。


  在本次交易中,张新育进行了业绩承诺,北京科锐2020年度、2021年度及2022年度实现的承诺净利润数将分别不低于人民币6771万元、人民币8652万元和人民币10156万元。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