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ST中珠总裁辞职 中国眼药第一股经营财务双陷泥潭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08





1594130312(1).png

   

  业绩连亏、股份被冻结、董事和总裁辞职,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ST中珠(600568.SZ)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努力让2020年净利润转正是该公司目前的首要任务。


  控股股东欠债难还 总裁辞职


  7月7日晚间,*ST中珠发布公告,该公司总裁许新华因个人原因,向公司董事会申请辞去公司总裁职务。辞职后许新华先生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公司董事会将尽快完成新任总裁的选聘工作。


  此前的 6月23日,*ST中珠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中珠集团因自身债务问题已无能力按原计划向*ST中珠偿还资金欠款,且已出现资产被查封、所持公司股票被轮候冻结等情形。经双方协商,*ST中珠与中珠集团6月22日签署《债权转让 <https://www.zhimen.com/tag/1060>协议》,拟将中珠集团对盛洪瑞公司的5.34亿元债权转让给该公司,用于抵偿中珠集团所欠该公司部分本金及利息。此次关联交易有助于促进中珠集团对该公司欠款的解决。


  然而,此偿债计划公告后的第二天,*ST中珠就收到了上交所的问询函,其中要求该公司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补充披露针对此次交易所做的具体工作,包括是否对交易履行必要的尽职调查程序、是否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是否充分论证交易合理性及对公司的影响,并就是否勤勉尽责明确发表意见。


  此后,*ST中珠三次发布延期回复问询函公告,直到目前都没有给出回复。


  中国眼药“龙头”连续2年巨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目前*ST中珠处境困难,几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6月12日,该公司发布公告,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冻结了控股股东中珠集团持有该公司的1.23亿股股份,轮候冻结期限为三年。此次轮候冻结的缘由是北京中泰创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诉中珠集团保证合同纠纷一案。


  该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10日,控股股东中珠集团持有公司股份4.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3.8%;此次轮候冻结后,中珠集团所持全部股份已被冻结,占公司总股本的23.8%。实际控制人许德来持有公司股份95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48%,已全部被冻结。


  资料显示,*ST中珠是中国眼科药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曾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定为“中国最大的眼科用药生产厂家”,目前该公司主要从事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在研产品包括具有降血脂防治中风功效的1.1类化学药益母草碱(SCM-198)项目、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染料木素胶囊、抗肿瘤基因治疗的内皮抑素腺病毒注射液等。


  *ST中珠的收入来源比较多元,2019年该公司37%的收入来自房地产,36.7%的收入来自医院,6.4%的收入来自融资租赁,5.9%的收入来自医药销售,5.7%的收入来自医疗器械销售,


  然而,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并没有为中珠带来业绩增长。2018年和2019年,该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8.95亿元和-3.69亿元。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2020年6月2日起该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作为一家老牌医疗企业,*ST中珠为何突然连续两年亏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查阅*ST中珠披露的定期报告发现,2018 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7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1.6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8.95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18.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0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197.58%。


  *ST中珠称,营业收入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当期军队武警合作肿瘤治疗中心项目终止,医疗检测类设备销售大幅下滑。在利润表上,截至2018年年末,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商誉的账面原值16.04亿元、净值 2.12亿元,商誉减值了13.92亿元,当期计提商誉减值损失11.28亿元。


  进入2019年,受国家宏观调控和房产政策影响,该公司的房地产业务收入同比出现了下滑,造成利润减少。不过,该公司的其他医疗器械和肿瘤中心等业务板块正处于投入恢复阶段,业绩均有提升,但由于基数太小,对该公司整体毛利贡献度很小。2019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金额为6128万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8%。


  从今年年初至7月7日收盘,*ST中珠的股价下跌了32%,同期所属行业板块的涨幅为16.12%。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