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永安药业净利润预增超1.7倍 牛磺酸“依赖症”何时能解?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11






永安药业.png

  

  7月10日晚间,永安药业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940.88万元-9603.1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0%-190%。

  牛磺酸单价和销量的涨涨跌跌直接决定着永安药业业绩的起起伏伏,除了牛磺酸,该公司新拓展的化工制造业务也很重要。


  全球牛磺酸“龙头”


  对于上述半年报预告中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永安药业解释称,首先,今年第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牛磺酸市场供给不足,需求和价格均有所上涨;其次,环氧乙烷项目同比减亏;第三,子公司永安康健业务持续改善,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并实现盈利。


  永安药业及子公司主要从事四类业务,一是牛磺酸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环氧乙烷的生产和销售;二是聚羧酸系减水剂单体,减水剂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三是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国外保健食品的进口与销售;四是与健康领域相关的股权或实业投资,以及利用部分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等。


  永安药业旗下产品众多,不过,截至目前牛磺酸为该公司的主导产品。2019年永安药业有41.87%的收入来自牛磺酸的销售,其次是减水剂系列,收入占比为38.81%,另外,环氧乙烷的收入占比为13.23%。


  如果按行业划分,2019年,永安药业有41.87%收入来自医药制造业,可见该公司医药制造业的收入全部来自牛磺酸一款产品。另外,该公司来自化工制造业的收入占比为50.04%,来自保健食品行业的收入占比为7.32%。


  作为永安药业的第一主营产品,牛磺酸在2019年为永安药业创造收入5.7亿元,同比下滑了25.7%。牛磺酸是一种由含硫氨基酸转化而来的氨基酸,广泛分布于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且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中。牛磺酸作为一种健康的氨基酸,具备替代抗生素的可能性,目前在饲料添加剂、保健品等领域得到应用。


  目前,牛磺酸下游45%用于饮料、30%用于宠物食品、14%用于保健食品、8%用于饲料(鱼虾、母鸡等)、2%用于药品、1%其他。此外,目前牛磺酸的全球产能基本都在中国,产能约6万吨左右,日本有少量产能,但仍需从中国进口。


  除永安药业外,我国牛磺酸生产商还包括湖北富驰、江阴华昌、江苏远洋,目前永安药业的出口占比约47%,湖北富驰占比约28%、江阴华昌占比约14%、江苏远洋占比约9%。2019年,全球牛磺酸市场需求量约在6.5万吨左右,其中92%左右产能来自中国,永安药业、湖北远大、江阴华昌三个企业占据全球83%左右的产量。


  减水剂系列是永安药业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是该公司在2018年末收购并控股的子公司凌安科技的主营产品,收购凌安科技表明该公司在进一步拓展化工制造方面的业务。2019年,减水剂系列为永安药业创造收入5.04亿元。


  一季度业绩增长能否延续?


  2010年上市的永安药业,其经营业绩表现并不稳定。2014年至2019年,该公司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0.18亿元、0亿元、0.41亿元、1.26亿元、1.64亿元和0.69亿元,同期增速分别为53.41%、-101.62%、14108.19%、208.84%、30.27%和-57.87%。


  对于2019年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永安药业解释称,牛磺酸销量下滑,以及销售价格回落,导致收入减少,毛利率下降;二是对闲置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财报显示,2019年永安药业计提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共计1717万元。


  2019年,永安药业三大主营产品牛磺酸、环氧乙烷和减水剂系列的毛利率分别为36.24%、-7.4%和15.11%。由此可见,作为永安药业的第一主营产品,牛磺酸的销量和单价直接决定着该公司的业绩表现。2020年上半年该产品的销量和单价的回升让永安药业的净利润增长超1.7倍。永安药业的业绩增长在下半年还能否延续?这不仅要看牛磺酸的表现,该公司其他产品的表现也很重要。


  2019年,永安药业的研发费用为54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6.91%,研发费用大幅增长主要是合并子公司凌安科技数据所致。事实上,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并不算高,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2.43%和3.97%。


  从今年年初至7月10日收盘,永安药业的股价上涨了49.33%,同期所属行业板块的涨幅为40.32%。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