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高新兴车联网领域再获巨头加持 半年报预亏 长期投资价值待考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15





  timg.jpg

       近期,高新兴(300098.SZ)在车联网领域动作不断。5月27日,该公司与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度)签订《百度Apollo智能交通生态合作框架协议》。7月14日,该公司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腾讯云)签订《腾讯云与高新兴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协议书》显示,高新兴与腾讯云将在新基建智能网联、车联网、智慧出行、智能交通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高新兴虽在车联网领域获得互联网巨头加持,但在新冠疫情及持续研发投入与市场开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该公司2020年上半年业绩却显大幅亏损。高新兴在智能网联、车联网等领域投入较大,但相关项目何时产生持续正向收益尚无具体时间表,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仍有待时间检验。


  车联网领域突破不断


  2020年5月27日,高新兴发布公告,公司与百度签订《百度Apollo智能交通生态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确立了高新兴和百度在智能交通生态方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公司凭借在车联网和智能交通领域深耕多年的经验优势,掌握 5G、C-V2X、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结合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技术和城市大脑的领先优势,双方联合提供关于车路协同、智能信控、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的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推动市场发展。


  2020年7月14日,高新兴再度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腾讯云签订《腾讯云与高新兴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书》,该协议书显示为充分发挥腾讯云在一体化出行、城市中台、高精地图、智能仿真、C 端运营、支付及信用方面的优势,及高新兴在车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方面的优势,高新兴与腾讯云将在新基建智能网联、智慧出行、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巡检机器人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同意整合各自优势定制联合的解决方案,以共同开拓地方区域市场、技术合作、科技项目联合申报等形式长期开展技术和商务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事业发展。


  据悉,该协议书为双方开展战略合作的框架性文件,不涉及具体金额,其对公司2020年的经营业绩的影响需视双方后续进一步具体的合作协议和实施情况而定。此外,该协议有效期为三年,协议有效期届满之后,如双方均未提出异议,则视为自动续约,续约期限与该协议有效期限相同。


  此次,高新兴与腾讯云在新基建智能网联、智慧出行、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巡检机器人等领域通过共同开拓地方区域市场、技术合作、科技项目联合申报等形式长期开展技术和商务合作,充分发挥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与交通行业资深企业各自的优势,结合形成有效的技术联盟,有利于公司搭建与互联网公司的生态合作,加速公司车联网、智能网联等板块的业务落地,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促进公司车联网战略的进一步聚焦。


  半年报预亏,长期投资价值待考


  7月14日晚间,高新兴披露的《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0年1-6月,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5300万-580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盈利1.85亿元。对于2020 年半年度业绩亏损原因,高新兴归结为,报告期内,国内外先后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导致公司的生产、销售及客户交付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市场启动晚于往年。受到宏观环境及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业务恢复进展不及预期。


  同时,公司坚持发展两大主航道业务,加强主航道业务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及市场的开拓和布局,维持对主航道业务的资源的投入。上述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公司2020年半年度业绩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下滑及亏损。


  另一方面,为应对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公司积极进行疫情防控,全力加快复产复工,尽力将外部环境对公司的影响降到最低。目前,公司及子公司已恢复正常的生产运营,并积极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推出了系列科技抗疫产品,极力推进各板块业务尽快恢复稳定发展;同时,采取了提效、降费等多项管控措施,提升管理成效。2020 年第二季度业绩较第一季度业绩有所改善。


  据业内人士分析,高新兴大力发展的智能网联、车联网、智慧出行等领域项目,整体科技含量较高,研发及推广成本消耗较大,除寻求互联网巨头在技术方面的加持外,公司自身后续资金需求量也将大幅增加。但相关项目投入何时产生持续正向收益尚无具体时间表,因此,公司短期内业绩承压并出现波动,其长期投资价值有待时间与市场检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将对高新兴与百度、腾讯云合作的后续进展,以及公司未来的业绩表现予以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