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梦网集团加码5G相关业务 成本压力山大 研发延续性待解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20





微信图片_20200720105010.png

  近日,梦网集团(002123.SZ)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华风新天信息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风新天)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为把握国家对5G应用和民生服务高度重视的良好机遇,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据悉,本次合作将促进梦网集团在面向5G时代开展边缘计算的应用探索,推动气象系统业务上云。但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梦网集团持续加大对5G业务的研发投入已导致其期间研发费用大幅增加,进而该公司预计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大幅下滑,其研发成本压力已逐渐显现。


  多家子公司参与 拓展全方位合作


  据悉,梦网集团致力于企业云通信服务,目前在运营和扩展中国最大的企业云通信平台。该公司基于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按照数据化、智能化、云服务的理念,增强“云+通信”的能力与体验,将服务与行业进行深度场景化融合,构建了全新的信息消费平台,为企业客户提供全面的通信服务能力。


  合作方华风新天成立于2017年9月,是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风集团)旗下整合优质资源全力扶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华风集团是中国气象局直属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气象局公众服务的核心单位。华风新天依托华风集团资源,拥有国内顶级气象专家、超级计算机系统、丰富的气象信息资源及高精尖的气象预报工具,是一家专注于气象产品、数据研发及互联网领域相关应用的专业化公司。


  《战略合作协议》主要内容显示,梦网集团与华风新天将在气象信息服务在云通信、云计算及物联网等领域的需求和应用进行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与应用创新、市场联合营销与拓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华风新天与梦网集团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网科技)将开展云通信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在气象信息基于5G消息的应用方面,双方互为唯一战略合作伙伴。在华风新天及各地气象局已有业务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运营持续做大气象短信服务的用户规模和业务规模。共同探索气象富信(即5G消息标准版)服务模式,将气象短信逐步升级为5G消息标准版并基于气象富信的流量联合开展后向广告运营、创新商业模式。未来3年,双方合作实现年度气象富信业务规模超过百亿条,占比气象短信业务量的30%以上。


  华风新天与梦网集团全资子公司鞍山市云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山云数)将开展CDN及边缘计算领域的深度合作。鞍山云数将根据需求,协助华风新天及各地气象局在全国部署和建设计算节点,包括传输网络、接入网络建设,IDC机房选址引入租用等,推动气象系统业务上云,并面向5G时代开展边缘计算的应用探索。华风新天还将与梦网集团控股子公司深圳市梦网物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网物联)开展气象信息在重点行业应用的深度合作,梦网物联将挖掘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重点行业的场景化需求,联合华风新天共同探索行业化、精细化气象信息内容服务。


  5G业务研发投入加大 业绩压力显现


  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直接面向社会和广大公众,是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手机短信能够及时、准确、快捷地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和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警报,使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和效益。此次合作,有助于梦网集团云通信产品布局气象信息服务领域,并推动该公司在民生服务领域的市场发展,并促进其在面向5G时代开展边缘计算的应用探索。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随着梦网集团在5G业务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大,该公司的业绩压力也逐渐显现。梦网集团发布的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盈利2000万-30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5.88%-83.92%。除了上游供应商大幅提价及疫情等因素影响外,梦网集团在5G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也成为导致其半年报业绩大幅下滑的主因。


  据悉,2020年上半年,梦网集团为加速面向5G时代的云通信业务转型升级,持续加大对5G消息的研发投入,大量招聘5G消息产品研发人员及行业解决方案专家,导致期间研发费用大幅增加。虽然,早在2018年梦网集团就开始布局5G消息,并成为第一个上线5G消息商用运营的公司,但5G消息应用还处于早期,梦网集团现阶段对市场的判断能否切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研产品能否持续更新获得市场竞争力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华风新天与梦网集团在5G应用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合作后续将如何发展,5G研发成本的上升是否会持续影响梦网集团2020年全年业绩,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将持续予以关注。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