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一天惊现7笔大宗交易 紫光国微迎股东密集减持危机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25





 20200725113405416[1].png

  紫光国微一天出现7笔大宗交易,共成交51205.15万元!这着实让投资者吃惊。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认为,这也印证了紫光国微迎来了大股东密集减持的危机,并且业内人士分析称,股东减持影响仍然持续存在。


  一天惊现7笔大宗交易


  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7月23日共有75只个股现身大宗交易平台,累计成交量2.98亿股,累计成交额46.03亿元。其中56只个股交易额超千万元。紫光国微交易额最高,大宗交易共7笔,成交额5.12亿元;其次是顾家家居,大宗交易共10笔,成交额4.58亿元。具体成交情况如下。


  第1笔成交价格为117.90元,成交136.00万股,成交金额16034.40万元,买方营业部为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肇嘉浜路证券营业部,卖方营业部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宣外大街证券营业部;


  第2笔成交价格为117.90元,成交127.00万股,成交金额14,973.30万元,买方营业部为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陆家嘴证券营业部,卖方营业部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宣外大街证券营业部;


  第3笔成交价格为117.90元,成交60.00万股,成交金额7,074.00万元,买方营业部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江苏路证券营业部,卖方营业部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宣外大街证券营业部;


  第4笔成交价格为117.90元,成交40.00万股,成交金额4,716.00万元,买方营业部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江苏路证券营业部,卖方营业部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宣外大街证券营业部;


  第5笔成交价格为117.90元,成交33.31万股,成交金额3,927.25万元,买方营业部为华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海秀路证券营业部,卖方营业部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宣外大街证券营业部;


  第6笔成交价格为117.90元,成交22.00万股,成交金额2,593.80万元,买方营业部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江苏路证券营业部,卖方营业部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宣外大街证券营业部;


  第7笔成交价格为117.90元,成交16.00万股,成交金额1,886.40万元,买方营业部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证券营业部,卖方营业部为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宣外大街证券营业部。


  大股东减持对股价有影响


  7月24日,紫光国微发布公告,其收到控股股东西藏紫光春华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春华)的通知,2020年7月20日至7月22日,紫光春华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779.3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8%。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7月22日,紫光春华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减持紫光国微股份1011.31万股,占紫光国微总股本的1.67%。


  此前,紫光国微于2020年7月3日收到间接控股股东紫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集团)的通知,紫光集团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北京紫光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通信)于2020年7月1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了其于2017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增持的本公司股份共23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823%,其中,紫光集团减持112万股,紫光通信减持120万股。


  业内人士称,大宗交易的核心目的是尽量减少减持对公司和股价的影响,但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影响还是存在的。不论是大宗交易减持还是集合竞价减持,归根结底都是减持,从股东的角度出发,核心还是不太看好企业未来的股市走势及公司的经营,股东所持的相对不是特别乐观的态度。并且,大宗交易减持未必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即使有其他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方式买入,但是后续可能还会陆续将其释放到市场中供中小投资者买卖,从而将减持效应扩大化。从长期来看,大宗交易减持还是会对股票价格和公司经营产生影响。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认为,大股东减持一方面可能是公司由于缺少现金流用这种方式来弥补资金缺口,或是对公司的未来不看好,这种情况对中小投资者来说是不好的信号;另一方面,在股市向好的情况下,重要股东却减持,那么中小投资者更需要重视,因为这可能是公司股价已经被高估,出现了泡沫,大股东在稀释泡沫。此外,还有可能是大股东或重要股票持有人及公司高管的纯粹套现行为。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