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黑芝麻终止回购方案股权激励随即泡汤 年度经营计划或成空谈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28





微信图片_20200728095111.png  

  7月27日晚间,黑芝麻(000716.SZ)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于2020年7月27日召开第九届董事会2020年第七次临时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回购公司股份的议案》。受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上半年,黑芝麻面临的经营环境较回购方案确立时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经营资金的流动性出现困难,这成为上述股份回购计划终止的主因。


  据悉,黑芝麻原计划将上述回购的股份作为公司拟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的标的股份,随着上述股权回购计划的终止,其股权激励计划也将泡汤。对现阶段的黑芝麻而言如何缓解资金压力,度过难关才是其当务之急。


  回购方案终止  股权激励计划泡汤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了解到,黑芝麻于2019年7月17日召开第九届董事会2019年第七次临时会议、于2019年8月2日召开2019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分别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的议案》。黑芝麻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等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以不超过4.50元/股的价格、以不低于3000万元不超过4000万人民币的自有资金,回购不超过1000万股的公司股份用于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回购实施期限为自2019年8月2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


  2019年8月21日,黑芝麻发布的《关于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的回购报告书》显示,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业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公司长远发展,同时,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综合考虑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等因素,依据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黑芝麻拟使用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等法律法规允许的方式回购公司部分社会公众股份。


  根据上述方案,回购的股份将作为该公司拟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之标的股份。若黑芝麻未能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则本次回购的股份将依法予以注销。然而,现在黑芝麻的股份回购计划要终止了,那么,该公司此前提出的股权激励计划也将泡汤。


  疫情致资金压力巨大  2020年经营计划或成空谈


  据悉,终止上述股份回购计划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黑芝麻面临的经营环境较回购方案确立时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经营资金的流动性出现困难,这也成为上述股份回购计划终止的主因。


  受疫情影响,黑芝麻下属位于湖北省的两家米业公司在今年1-4月份处于全面停工停产状态,已收储的稻谷无法加工成成品大米销售,占用了该公司较大额的流动资金。而黑芝麻其他业务板块的经营同样受到重大影响,造成商业库存增加、客户回款减少的情况,因此该公司经营资金的流动性大幅度下降。


  2020年一季度,黑芝麻的原材料供应、产成品物流和终端销售均受到严重影响,基本处于停产停工状态,这种情况造成该公司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和经营毛利同比大幅下降。加上处理疫情期间积压的产品库存产生的额外费用、疫情期间的疫情防控支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黑芝麻第一季度亏损2677.46万元,同比下降454.55%。


  此外,受疫情影响,黑芝麻供应链体系客户普遍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为尽快实现复工复产和确保正常经营,该公司加大了采购资金支付,从而增加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受此次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黑芝麻整体销售业绩存在一定程度下滑、经营成本呈较大幅度增加,预计上半年经营亏损额度为2200万-3000万元(未经审计),由此导致黑芝麻存量经营资金减少。


  受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黑芝麻的经营流动资金出现较为紧张的状况,虽经努力,自第二季度起生产经营逐渐恢复,但直至目前,黑芝麻经营资金紧张的情况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下半年经营资金压力仍然较大。为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保经营促发展,黑芝麻决定先将有限资金优先用于经营,终止实施上述股份回购方案。


  而黑芝麻年报显示,2019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76亿元,同比增长12.90%,同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4.65万元,同比下降43.51%。虽然2019年净利润下滑较为严重,但黑芝麻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黑芝麻在年报中指出,2020年的经营计划是实现含税营业收入50亿元,实现净利润9000万元。


  但现实的情况却与黑芝麻的计划相差甚远,如何缓解资金压力,度过难关才是黑芝麻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