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拟定增募55亿元全资收购奔图电子 纳思达布局打印全产业链大动干戈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0-07-30





  微信图片_20200730105300.png

  7月29日,纳思达发布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的公告。公告显示,纳思达拟向汪东颖、李东飞等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其持有的奔图电子10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奔图电子将成为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在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同时,还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5亿元。


  看来,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打印机产业链,纳思达可谓大动干戈。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纳思达7月29日当天复牌收涨2.21%。


  为何收购“奔图”


  纳思达交易预案显示,纳思达拟向汪东颖、李东飞、曾阳云、吕如松、珠海横琴金桥一期高端制造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严伟、珠海奔图和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北京君联晟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孔德珠、汪栋杰、余一丁、珠海奔图丰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珠海奔图恒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彭秉钧、严亚春、珠海永盈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陈力、蔡守平、陈凌、况勇、马丽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其持有的奔图电子100%股权。该公司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5亿元,且不超过本次交易中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100%。募集资金拟用于支付收购标的资产的现金对价(具体金额尚待协商确定)、标的公司项目建设、补充上市公司与标的公司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等。


  相关资料显示,奔图电子的主营业务为研制、生产及销售奔图激光打印机和配套耗材,并为客户提供相关打印解决方案和服务,现已全面完成从耗材到打印机整机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掌握打印机自主核心技术,拥有打印/扫描驱动、打印引擎、扫描引擎、图像处理、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领先的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也使得奔图激光打印机处于中国信息安全打印机领先地位。公司资产质地较为优质,总资产与净资产规模逐年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奔图”为国产打印知名品牌,在国产打印机发展历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早在2010年,奔图便发布中国首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打印机,有力填补了中国自主技术激光打印机产业的空白,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激光打印机核心技术,并有能力研发制造激光打印机的国家。市场销售方面,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及完善的销售和服务体系,奔图在中国市场的全国试点项目中取得了相对领先地位。在海外,奔图建立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全球销售网络,近年来海外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与品牌知名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纳思达表示,本次交易前,奔图电子已托管至上市公司,在生产和销售资源上进行了整合,本次交易将有助于双方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上市公司打造自主可控可信的生态体系,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打印机产业链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完善产业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注意到,打印设备及耗材作为政企办公中不可或缺的刚需用品,国产替代趋势正在不断加强。在这样的大环境趋势下,奔图凭借在国内政采及商用领域上深耕的丰富经验,有望持续加深自身的市场份额与优势。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及在家办公人员增加,家庭用户对文件打印的需求有所提高,短期打印机市场将迎来较大需求。同时,打印机装机量的提升有利于带动后续打印耗材的销售,随着自动化办公及新环境下家庭和个人的打印需求的增长,后续打印耗材的使用方面也有望呈增长态势,国产打印品牌也将面临较大的市场机遇。


  纳思达在公告中表示,近三年来,奔图电子一直由纳思达进行受托管理。自2017年纳思达并购利盟国际后,为解决上市公司与实际控制人控股的奔图电子之间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纳思达与奔图电子股东签署了托管协议,受托对奔图电子进行统一管理。在纳思达的管理下,近年来奔图的经营情况良好,2019年,奔图营业收入、全球出货量和原装耗材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48%、70%和93%。2019年奔图电子营业收入约为15.1亿元,实现净利润1.9亿元。


  纳思达将奔图电子并入其打印机全产业链版图后,不仅将进一步夯实上市公司对产业链的整合布局,完善产业链,巩固其在打印机产业链的市场地位。而且奔图电子作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将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提升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的净资产规模和净利润水平,有利于提高上市资产质量、优化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增强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7月29日,纳思达股票复牌后,股价随即上涨,报收26.59元,涨幅为2.21%;而在停牌前两个交易日,7月20日、7月21日,股价分别上涨3.83%、3.26%。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