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双服务”:乡亲们的“帐篷亲戚队”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14





  大巴山南麓,有一支队伍,行走于巴山渠水,来往于乡野村庄,背上帐篷和干粮,将文艺演出送到老乡家门口。田间地头,房前院坝,横幅一拉,人群中间围成的坝子,就是四川省达州市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演出的简易舞台。


  青翠苍茫的群山,见证了轻骑队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山地占幅员(辖区)面积的70.7%,开展“文艺下乡”,路迢山远,成本又高。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演员们自备帐篷、干粮,白天演出,夜晚就近“安营扎寨”,这支队伍因此得名“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小帐篷”灵活机动,轻骑队随到随演。如今,轻骑队开展订单式、常态化、全覆盖的文化下乡,解决民生实事、助力乡村振兴,依托文艺节目传递党和国家声音,借助文化资源解决群众困难。


20210114114103822.png

  ▲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就地搭建帐篷


  订单式服务

  1人岗哨、4名小学生的订单也要接好


  轻骑队成立之初,以达州市文化馆为班底,最初只有数十人。2018年,《四川省争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工作方案》印发后,达州市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轻骑队壮大至600余人。达州市文化馆馆长徐殿乾说,队员按专业技能、服务时间遴选,经本人申请和考核入库,由文艺家、文艺工作者、机关工作者、大学生志愿者、热衷公益的社会人士组成。轻骑队灵活配置小分队演出,足迹走遍达州7个县(市、区),年开展文化惠民下乡演出900余场。


  由于去的都是偏远村镇,为了不给当地政府、群众添麻烦,轻骑队一般都是自带帐篷和干粮——白天演出,晚上就在附近“扎营”并自行生火做饭,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演出目的地。


20210114114223467.png

  ▲队员搬运演出道具


  “车开不进,党的声音和文化艺术必须进去。”徐殿乾说,这是轻骑队的理念,也是优势。大型音响设备又重又不方便,那就不带。在达川区燕山村,两支话筒、一个音箱完成歌舞《欢天喜地》、小品《幸福村的浪漫故事》等文艺表演。舞台搭建费钱费力,那就不搭。在万源市皮窝乡,河边的开阔草地就是舞台,垂柳下的树荫就是舞美。演出服装道具多,那就从简。在渠县龙潭村,演出人员便装演出,仍然赢得不少“点赞”。


  轻骑队能够深入交通不便的村社,甚至把服务延伸到“一个人岗哨”的林场、哨所。在达川区百节镇测绘小学,轻骑队为当地仅有的4名小学生带去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戏曲《变脸》等节目。在这所只有4名留守儿童的普通村小,苦苦坚守了20余年的乡村教师蒋光能,用青春和热血为孩子们放飞希望与梦想,想要为他们托起一片灿烂的天空。在距离这所学校约7公里外的蒋家坡小学,蒋光能和母亲在这片土地上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了50多个春秋。演出中,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演职人员为蒋光能送上了一束美丽的花环,为孩子们准备了崭新的学习文具,以表达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崇高敬意和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


20210114114339562.png

  ▲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在达川区百节镇测绘小学,为仅有的4名小学生演出


  这是轻骑队订单式服务的缩影。他们不是“有什么演什么”“随便演点什么”,而是量体裁衣,探索开展订单式服务。比如在达川区百节镇测绘小学,演出特别设置了感恩教育环节,蒋光能受邀走上舞台,教育孩子们说:“走出大山,不忘大山人。”实际上,在每场文化惠民演出前,轻骑队都根据演出目的地的实际需求,量身选择演出节目。在轻骑队的节目库里,来自各个县(市、区)分队的节目能够调剂使用,每次演出前,目的地最需要什么样的节目,就带去什么节目,精心准备文艺演出节目,满足群众的欣赏口味。


  “这个帽子我戴久了脑壳痛,心里痛,脸还发烧……”在大竹县石桥铺镇指挥村,小品《脱不脱》的演员用地道的方言,配合着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将贫困户脱贫之后是否摘帽的纠结与矛盾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得台下观众频频喝彩。


  万源市曾家乡龙泉村距离达州市区150多公里,地处山大沟深、坡陡地贫之处。为了不耽误演出时间,轻骑队的队员在天色如墨之际,便整装出发前往龙泉村。达州文艺帐篷轻骑队队员谭仕海说,由于烟霞山旅游开发,群众利益诉求上有分歧,导致一些邻里纠纷。演出队在前期沟通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就临时加演小品《调解》,希望通过文艺形式引导大伙儿能够“邻里乡亲一家人,遇到问题好好谈”。那次,以乱办酒席、邻里纷争等为题材,贴近农村生活、贴近百姓实际的一个个节目也赢得乡亲们的纷纷点赞。


  “下乡演出前,我们会提前踩点,了解当地村庄的民风民俗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后,根据各村实际进行接地气的‘订单式’作品创作。正是这份在乡间长期行走的积淀,那些和农民生活相关的故事我们信手拈来,创作出的《分爹》《调解》《幸福村的浪漫故事》等小品,反映的都是农民生活中的故事,很受群众欢迎。现在走在乡镇上,经常有人会拉着我惊喜地说‘我认识你,你是《川仔回乡》里的那个麻根儿!’ 谭仕海说。


  近日,在达州市宣汉县二塘村,轻骑队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独唱表演《走进新时代》、快板《新时代 · 新农村》等节目,联合镇里基层理论宣传员孙建忠,举行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相比以往单纯的宣讲,“文艺+宣讲”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参与。


  轻骑队长期在基层一线服务的过程中发现,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缺乏易导致“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滋生,“等、靠、要”思想蔓延,邻里纠纷矛盾频发。针对这些问题,轻骑队致力于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润物无声地传达党和国家声音。在每场演出安排中,轻骑队宣传党和政府声音的文艺节目占60%以上,如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等,通过文化浸润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1+3”拓宽服务

  每场演出后办好一两件惠民实事


  “建议依托‘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扩大队伍在新农村文化发展、文化惠民帮扶等方面效益。”这是《大竹县2016年文化下乡工作调研报告》的建议,该调研所涉课题负责人是轻骑队大竹县分队长陈加军。在金鸡乡演出结束后,几位村民对陈家军讲:“下次早点来,教我们跳坝坝舞呗。”这让他有了这些思考。


  “文化惠民,究竟惠在哪里?”“1小时的文艺表演后,我们能为村民留下什么?”队伍创始人方江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方江说:“在开展一次文艺表演的基础上,我们要求队伍再培养一下村民的文艺爱好、教授一点文艺知识、办好一件惠民实事” 。文艺帐篷轻骑队“1+3”工作法诞生了,这种做法使得轻骑队在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不断延伸着服务功能。


  “搞群众文化就是要当‘万金油’!”如今的轻骑队一专多能,不仅是一支文艺演出的专业团队,也是一支开展政策宣传、文艺创作、艺术辅导、农技培训、文化发展调研的综合性服务队伍。每场演出之后,队伍要深入群众之中,了解掌握民生民情,力争解决一两件民生问题。


  在通川区松坪村,轻骑队结合村里产业发展需要,在演出结束后,免费发放了青脆李种植技术资料,并向该村农家书屋捐赠《新农村种养栽培大全》等图书50余册。


  在万源市三岔湾村井,轻骑队将扶贫帮扶结合起来,结对帮扶当地困难学生8人,送去了书包文具、《新华字典》等学习用品。


20210114114723824.png

  ▲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在宣汉县马渡关镇百丈村演出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轻骑队服务功能的拓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志愿者团队加入其中,国家电网“红杜鹃”分队就是其中之一。社会志愿团队的加入壮大了轻骑队的力量,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多元供给,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专业、有效的惠民服务。在宣汉县普光镇任家沟村的文艺演出后,“红杜鹃”分队结合专业能力,开展农村用电知识下乡、群众用电故障维修等工作。


  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胡钟丹以志愿者身份跟随轻骑队去达州演出。她的很多同学寒暑假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实习,而她则随轻骑队扎根乡土。2019年4月,胡钟丹在宣汉县马渡乡演出时,发现那里人人会唱动听的马渡民歌,但唱的音调和内容却很散乱,更没有人对其专门整理保护。于是,胡钟丹和轻骑队协助宣汉马渡乡成立了民歌协会,并帮他们填报相关民间文化保护资料。除了马渡民歌,在竹唢呐非遗传承上,轻骑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非遗传承人李君一直从事竹乐器的挖掘保护工作,“2013年,我们去大竹县月华镇表演的时候,就发现那里有人会吹竹唢呐。”在李君的协助下,月华镇人建起了专门的表演队,现在已有50余人。“其中,有的人还参加了中国达人秀和乡村大舞台的表演。”李君说。


  仅2019年,轻骑队就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百年老屋白蚁防治、农产品滞销、医药保健知识普及、乡村文艺人才队伍培养等民生问题80余件。




—记者手记—


  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植根于巴山渠水沃土中,从基层生活中获得创作素材,再“烹制”出文艺惠民大餐,以订单式服务服务农民、反哺基层。轻骑队化整为散的演出方式,让更多边远地区群众享受到文化大餐。他们不怕吃苦,条件再差,演出也要进村入户,在台上神采奕奕,台下还要自己动手“安营扎寨”,从晨光熹微忙碌到夜幕沉沉。他们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的精神为这支队伍注入了不竭的力量源泉,他们针对基层的各类问题和文化需要,根据民风民俗、就地取材精心编创的文艺演出节目,大大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乡亲们亲切地喊他们“帐篷亲戚队”,他们的笑脸与掌声就是对队员最美的回馈。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中作出重要指示,勉励文艺工作者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文艺轻骑兵”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把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群众,增强责任担当,坚定文化自信,传递新时代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巴山文艺帐篷轻骑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形成的“1+3”服务模式:在开展一次文艺表演的基础上,培养一下村民的文艺爱好、教授一点文艺知识、办好一件惠民实事。这在打磨一专多能的队伍的同时,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了急难问题,助力夯实了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执政之基,值得借鉴。(张影)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