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力:求真塑善的文化使者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2-07





  “艺术创作不只是我的谋生手段,更是我生命的全部。”华裔雕塑家、画家王维力这样说。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很多博物馆和公共场所都能看到,致力于表现人类的精神之美、造型之美以及人类的尊严和信念。


  王维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国家雕塑学会会员。他1938年9月21日生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雕塑大家刘开渠、滑田友;1981年赴美,在大洋彼岸开辟了一片艺术天地,在美国艺术界享有盛誉。休斯敦时间2021年1月7日下午2时,王维力因病救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2岁。


  知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张平良夫妇惊闻噩耗,在悼文中写道:“他一生追求完美,善良待人,勤奋对艺,所有的创作皆是美的化身。维力,我们想念你,安息吧。”


  受业于刘开渠、滑田友


  王维力的父母是正直的知识分子,姐妹兄弟众多,都受到良好的教育。王维力从小喜欢画画、阅读。他随着父母辗转迁徙,潜移默化地积累着人生阅历,六七岁时便领略了敦煌壁画的璀璨与耀眼,开启了艺术的大门。


  王维力上小学时美术成绩就很突出,高中二年级就下定决心要一辈子从事艺术。1957年,他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那年全国只招7个学生,可想而知竞争是多么激烈。层层考核,逐步淘汰,经过千挑百选,他成为了幸运的7个人中的一个。“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教授教过我们一年之后,同样知名的雕塑家滑田友教授任我们的班主任,他一直教到我们五年级毕业。他俩都是早年留学法国、有着极大成就的出色雕塑家,但都放弃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教学之中,使我们这些学生受益终生。”2018年5月,王维力专程回国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谈及母校的培育之恩,一直铭记于心。


  1962年王维力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工作。为搞创作,他走新疆去西藏,穿越沙漠高原;深入牧区,与当地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悉心体会百姓的欢乐与悲哀,创作了一批精彩的素描和雕塑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末,王维力在国内美术界已颇有名气。改革开放后,国门开启,艺术界的朋友、家人和单位领导赏识王维力为艺术献身的精神,都鼓励他出国看一看,开阔眼界。于是,王维力动了心,他尤其渴望到艺术大师们的故乡,一睹他们不朽的杰作。他于1981年旅居美国,之后几乎走遍了世界各地的著名艺术博物馆,汲取东西方艺术的优点,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


  创作宋庆龄第一尊雕像


20210207194110184.jpg  

▲ 王维力创作宋庆龄雕像


  在北京宋庆龄故居生平展的结尾处,一尊宋庆龄汉白玉雕像独自矗立在一整面展墙前。参观者一般都会驻足观看,欣赏她柔和而坚毅的目光、端庄且优美的姿态。


  说起这件雕像的由来,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上世纪70年代末,王维力经人介绍见到宋庆龄,并多次受邀到宋庆龄家中做客。这位20世纪的伟大女性给这位年轻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提出要为宋庆龄创作一尊雕像时,宋庆龄谦逊地婉拒,最终在众人的劝说下,她还是同意了。


  “孙夫人对自己形象要求特别严格,她告诉我全世界没人给她做过雕塑,我是第一个。她当时还挺顾虑的,说雕塑做好后要给她,并说千万不要公开展览。”王维力回忆道,宋庆龄提供了一些照片,但是作为雕塑的参考资料还不够。后来他找到宋庆龄的新闻摄影师、也是好朋友的周幼马,从他那儿借了一些未公开的照片,这对他做雕像很有帮助。


  出于对宋庆龄的无比尊敬,王维力在创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无数次推敲、无数次修改,甚至曾经因为石料上一个小小的瑕疵而削掉整个层面,以求纯净剔透。1981年春,王维力终于完成雕像,遗憾的是宋庆龄已病重,因而未能亲眼见到雕像成品。1982年5月,宋庆龄故居正式对外开放,这尊雕像作为展品在宋庆龄生平展中展出,这个遗憾终于得以弥补。


  “我一直很钦佩孙夫人,她一生坚持自己的理念,不曾屈服,但平日里又十分慈祥、温和,我想将这两方面表现在一座雕像中。很多人都说,这尊石雕像比她本人的任何一张照片都更能概括她的一生。”王维力说。


  1981年,美国乔治城大学的校董从新闻报道中看到这尊宋庆龄雕像,于是越洋联系王维力,邀请他为该校文化交流中心创作孙中山像。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出席了翌年的孙中山雕像揭幕仪式。


  “掌握视觉艺术造型的怪才”


  王维力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涉足颇广,除雕塑外,还画素描、油画、壁画、招贴画、书籍插图、漫画等。与厚重的雕塑作品相比,王维力的人物漫画的确是轻巧的小品。很多人难以想象这些雕塑和漫画会出自同一人之手。


  “我跟电影界很多老人都是好朋友,和美术界倒是来往不多。”据王维力回忆,他的母亲和白杨在上世纪40年代就很熟悉,“她们演话剧时,服装不够多时,还跟我妈借旗袍。白杨跟我的父母关系好,跟我也特别好,因为我是搞艺术的,我又喜欢电影,所以有些事儿她就跟我商量。她会拿剧本给我看,让我提意见。”王维力为白杨、谢晋、王丹凤、黄宗英、朱时茂等人都画过像。黄宗英在画面上题字:“哪堪回首,谢维力留我青春。”


20210207194310184.png  

▲ 左为王维力漫画《白杨》,右为王维力漫画《谢添》。


  王维力的明星漫画当年曾在《大众电影》和《上海电影画报》上大量刊登。当他旅居美国后,《电影画报》继续给他开专栏,每期刊发三四位演员头像。中国、美国等地其他刊物的约稿,“逼迫”王维力陆续画了一大批演员漫画像。


  影视演员朱时茂在为王维力漫画集《中外影星谱》所作序言中写道:“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人像他那样熟悉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电影和电影明星。说起艺术,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对电影的探讨和喜爱成为我和维力友谊的开始……无论是伟岸挺拔的孙中山雕像,还是气势磅礴的大型壁画,还是幽默精美的肖像漫画,处处都显示了他作为一个卓越的艺术家所具备的魅力与气质。”好莱坞华裔演员卢燕评价说:“无论维力做的雕像还是他的人物漫画,表现的都是人的精髓,远远超越了只是形似的地步。”


  王维力说,他画漫画,力求抓住人物的特点做取舍,有的地方夸张,有的地方减弱甚至完全不画。他的雕塑与漫画多半表现人物,其规律是一致的,“记忆的宝库储藏越多,对人物的分辨能力也越强”。杨先让曾撰文称赞:“王维力的确是一个少有的善于掌握视觉艺术造型的怪才,他是一个在艺术上能抓住自己所喜欢的决不撒手的人。他有一种超群的韧性,他不只是勤奋,更是忠于自己所喜所爱的艺术去全身心投入的人。”


  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文化自豪感


  王维力认为人类自古至今有着共同的爱与憎,有着普遍的人性标准和审美情趣。喜怒哀乐在肢体和面部表情上也有着共同性,所以观察人、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深入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他的信念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形式去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力求有的放矢地用恰当的形式与技巧表现自己的感悟。


  在美国多年,王维力有自己的主见与坚持,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营养,用以充实自己。他不相信“写实造型艺术已过时”的说法。他倒是担心,现今究竟还有多少人能够精确地掌握这种技艺和本领。他的艺术理念不保守,接受抽象艺术,认为如果符合雕塑的规律也是可取的。他也做过一些变形的雕塑,灵感来自于太湖石。


  他的雕塑作品以写实为主,造型简洁、坚实,极富体积感,刻画人物力求表现其精髓和本质。他曾受邀为卫理公会医院做了《耶稣——伟大的医治者》的大型铜塑,感动了许多人,休斯敦的8座医院都安放了这一雕塑。


20210207194407184.jpg  

▲  王维力创作《孔子》青铜像


  2009年9月2日,王维力雕塑的孔子青铜像永久安放在休斯敦市中心赫尔曼公园。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发来贺信说:“这是中国人民赠送给休斯敦市一份令人惊叹不已的厚礼,我们非常感激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友好。”孔子雕像“落户”赫尔曼公园,象征着中美两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交流,而且能够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对共同的人文根基的自豪感。


20210207194455184.jpg  

▲  王维力创作《利玛窦像》


  王维力生前最后一件大型雕塑作品是《利玛窦》,于2020年1月27日在休斯敦中国城附近斯特雷克耶稣会预科学院举行落成仪式。为完成这件两米多高的铜雕,王维力每天工作8个多小时,用了1000多磅塑泥,历时3个月创作。铜雕“利玛窦”身着儒服,手握毛笔和线装书,表示他学习和热爱中国文化,深邃的眼神表现出利玛窦献身中西文明交融的决心。


  王维力的雕塑作品分布于世界各地,位于休斯敦的“王维力工作室”成为追求艺术梦想的国际大家庭。他从小崇尚孔子“大同世界”的理念,作为中美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对休斯敦乃至美国的多元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6年,王维力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将自己保留的作品无偿捐赠给故乡北京,希望建立一个博物馆,永久保存、陈列这些作品。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的一生非常顺利平稳,没有起起伏伏,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我的作品就像我的孩子,希望‘孩子们’能够落叶归根,更多的人能看到我的作品,并且能懂得我所要表达出的内容,能够与我同感。”(续鸿明)


  2021年1月26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王维力:求真塑善的文化使者》

20210207194551278.jpg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