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苦难辉煌——盘点党史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08





  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简称百年百部工程)中有很多党史题材作品,有的反映革命先烈事迹,有的刻画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英模人物,有的将党史重大事件搬上舞台,有新创也有复排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发挥着凝神聚魂、育人化人的功能。


  纵观百年百部工程当中的党史题材作品,各有艺术创造和特点,同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其中的共性经验值得总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既尊重历史又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历史剧创作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中间寻找平衡。“大事不虚”,党史题材容不得“颠覆”,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中更加严谨。京剧《李大钊》直接标明是“史诗京剧”;婺剧《信仰的味道》紧紧扣住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壮剧《百色起义》真实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小事不拘”,京剧《李大钊》能让李大钊和妻子隔空对话;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也能把原型烈士李白改名为李侠。


  二是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任何文艺作品成功的前提,党史题材尤是如此。如何跨越时间的隔阂,理解并把握革命先烈的精神,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情境?这需要创作者大量研讨史料,深入纪念馆、博物馆去缅怀,到事件发生地去探寻,更需要创作者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积累:广西戏剧院主创团队深入百色起义的历史发生地百色、田东、东兰等地采风;话剧《谷文昌》主创人员十几次到福建东山岛采风;豫剧《焦裕禄》主创在创排前到河南兰考封闭训练两个月。


  三是勇于艺术创新创造。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应随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山东京剧院复排《奇袭白虎团》确立的目标是“复排而不是复制,要经典再现,又要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京剧《李大钊》加入了交响乐,在唱腔中加入了女声伴唱和重唱。


  四是团结拼搏“一棵菜”的精神。舞台艺术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在排演京剧《红军故事》中感悟到:“一个好的剧目,一定是大家团结一心共同磨砺出来的。”吉林省戏曲剧院集全团之力仅用60多天将京剧《杨靖宇》推上舞台。复排的《奇袭白虎团》凝结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也凭借年轻人的肯吃苦,将经典传承下去。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本报选发部分党史题材舞台艺术精品的创排故事、获奖情况,鼓励涌现更多此类文艺作品,为广大读者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供参考。


  人 物 篇


  京剧《李大钊》——塑造“播火者”


  剧目介绍:撷取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1918年至1927年间的一系列革命活动进行艺术创作。


  获奖情况:百年百部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20210308221548356.jpg

  ▲ 京剧《李大钊》


  早在2016年,新编京剧《李大钊》的剧本初稿就已经完成,之后经过一稿又一稿的修改才开始排练。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剧组主创、演员始终没有停止筹备排练该剧,编剧、导演、作曲等主创班底精益求精地完善了案头工作,为最终的排练合成做了充分的准备。从2020年5月9日开始下地排练,后又因为北京疫情反复中断了一个月,7月13日再次投入排练,直到2020年8月6日首演。


  该剧总导演曹其敬定位该剧为“史诗京剧”,李大钊的形象定位为“播火者”。为塑造人物加深感悟,剧组特意组织演职员参观了当年李大钊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北大红楼。剧组演职人员纷纷表示,创排《李大钊》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是净化心灵的过程。主演张建峰研究史料、精读剧本。3年前他就曾参演京剧《大钊先生》,这为他再度塑造李大钊打下了坚实基础。京剧张派名家王蓉蓉饰演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甘当绿叶。发扬京剧传帮带的传统精神。


  作曲家朱绍玉在这部作品中大胆创新,如加入了交响乐,在核心唱段中借鉴了歌剧的创作手法,在唱腔中加入了女声伴唱和重唱的形式。李大钊、陈独秀“相约建党”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是在一辆小骡车上,剧中创造性地加入了由4位演员表现的骡车形象,打造了“车舞”表演段落。


  婺剧《信仰的味道》——“一个人翻译了一本书,一本书武装了一群人”


  剧目介绍:剧中陈望道着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率先按下了《共产党宣言》与百年中国命运紧密联系的按钮。


  获奖情况:入选“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主题创作计划”。


  2019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开始着手挖掘金华本地人物故事,在多方努力下,找到了编剧龚应恬原创的《信仰的味道》剧本,后又邀请编剧韩剑光着手婺剧改编创作。


  韩剑光说他考虑了很久才接手,难度在于很多人都写过关于陈望道的剧本,出新不易。为改编好这部剧,韩剑光特地把许多相关历史资料研究了一遍。该剧主演李烜宇出生于1992年,入行仅6年,已获得第二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


  该剧把《共产党宣言》中最有价值的精神,形象地告诉观众,有力地呈现了“一个人翻译了一本书,一本书武装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的主题。


  2019年11月,根据浙江省内专家的意见,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对剧本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在音乐和唱腔上更体现了婺剧特色,同时结合婺剧“文戏武做”的特点,增加了武戏成分。2020年4月至7月,再次根据专家意见对剧本进行了进一步加工提高,并于11月7日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开幕式上演出。现在剧本还在继续打磨修改中。


  歌剧《党的女儿》——18天的突击创作速度


  剧目介绍:根据同名电影《党的女儿》改编,由原总政歌剧团1991年11月首演于北京。该剧讲述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女共产党员田玉梅在白色恐怖中重新建立党组织,与敌人、叛徒展开斗争,最后再次被俘英勇就义。


  获奖情况:文华大奖、 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等。


  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部当代经典民族歌剧,当年竟是临阵磨枪而成的“突击之作”——仅用了短短18天,艺术家们便创作完成了剧中的全部6场戏。如此“神奇”的创作速度,至今仍在戏剧创作史上保持着纪录。


  常规的歌剧创作,文学本起码要写半年,全部完稿后,音乐再创作半年。按照计划,《党的女儿》原本应该在1991年“七一”上演,但是后来一次次推迟。作品迟迟拿不出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剧本不过关。在阎肃接手之前,剧本已经创作了11稿,全部被“枪毙”。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剧本,阎肃硬着头皮上,写剧本时,没有查阅任何资料。阎肃曾回忆,最该感谢的是自己的“肚子”,“因为蓝本就在我肚子里。”《党的女儿》小说、电影他全看过,故事烂熟于心。他接触过很多老农民,写农民也胸有成竹,再加上他去过江西革命老区,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


  创作之时,阎肃把一些国际背景渗透进剧情,写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党最困难的时候,在白色恐怖下,如何坚持党的信念和理想。


  《党的女儿》编剧是阎肃(执笔)、王俭、贺东久、王受远。和阎肃一样临危受命的,还有作曲家王祖皆和他爱人张卓娅以及印青、王锡仁、季承、方天行。王祖皆介绍,该剧是为了庆祝建党70周年而创作。在《党的女儿》之前,早已涌现出《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红霞》《红珊瑚》等很有影响力的民族歌剧,如何突围成了最大问题。考虑到该剧故事发生在江西苏区,但演的又是女共产党员田玉梅慷慨就义的英勇之举,最终主创们遵循了一个创作原则——“坐北朝南”,即音乐以山西蒲剧和赣南苏区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为基调,使歌剧音乐刚柔相济,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的功能。


  京剧《杨靖宇》——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剧目介绍:杨靖宇创建并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长白山一带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殊死的较量和斗争。


  获奖情况: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奖、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奖、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奖。


  “用杨靖宇的精神排演好杨靖宇”,这是京剧《杨靖宇》在创作之初吉林省戏曲剧院就秉承的口号。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剧中杨靖宇的扮演者倪茂才回忆,《杨靖宇》剧组成立于2014年6月,为了把弘扬吉林京剧艺术的责任担当起来,全体演职人员坚持“一棵菜”的精神,仅用64天就完成了创排。


  倪茂才谈到塑造杨靖宇的心得:“我是唱高派的,高派艺术特点是高亢激越、酣畅淋漓、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与塑造和表现杨靖宇智勇双全、凛然大气、慷慨就义的英雄人物形象十分契合。每当我们演到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里,啃树皮、吃棉絮、用白雪当山泉的时候,台下观众和我们的演员便产生情感共鸣。”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倪茂才说。


  话剧《谷文昌》——圆一个“美丽东山”的梦想


  剧目介绍:塑造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干部楷模谷文昌。


  获奖情况:第二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


20210308221714356.jpg

  ▲ 话剧《谷文昌》


  国家话剧院创排的《谷文昌》首演于2017年。此前主创人员前后多次到福建东山岛采风,先后参观谷文昌纪念馆,采访谷文昌家人、生前同事以及当地百姓,了解当时的生活情景,取得了一手资料。剧组每一次采风,都会被谷文昌的精神深深打动。这种源自心灵的震撼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剧组演职人员不畏艰辛,也没有抱怨,所想所聊都是谷文昌,都是作品里的事。编剧冯静表示:“一次次赴东山岛采风,寻找人物的精神实质,确立了全剧的主题和主线,谷文昌的人物形象和精神气质就跃然而出了。”


  该剧导演白皓天是位“80后”,他根据福建当地文艺工作者提供的线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题材,并得到了国家话剧院领导的大力支持。白皓天说:“一路沿着谷文昌老书记工作、生活的足迹,深入生活,走遍了东山岛200多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重温谷文昌精神,积累素材,激发灵感。”


  演员十分敬业,主演辛柏青对《谷文昌》倾注了巨大心血。有一次演出时,刘佩琦临时救场,一个晚上就能把台词记下。该剧至今演出已达百场。


  豫剧《焦裕禄》——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剧目介绍:对焦裕禄进行了真实的、艺术的解读和诠释,展现了焦裕禄“亲民、求实、奋斗、无私”的公仆情怀和崇高品质。


  获奖情况: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优秀剧目一等奖”。


20210308221759235.jpg

  ▲ 豫剧《焦裕禄》


  河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在2009年决定重点打造豫剧《焦裕禄》,由河南豫剧院三团承担这个任务,当时叫《兰考往事》,首演是2011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的纪念日。2013年,做了大调整,剧名改为《焦裕禄》,在全国8个省、直辖市进行了巡演,观众反响强烈。


  编剧姚金成表示,剧本创作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写出有新意又不脱离大家熟知的焦裕禄“经典”形象。


  回忆剧目初排时的感受,三团团长、主演贾文龙说:“当时的心情是忐忑的,焦裕禄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干部楷模,我能演好吗?必须吃准焦裕禄内在的东西,去寻找焦裕禄的影子。戏曲表演是程式化表演,抓住人物的神韵很关键。”后来,全体主创人员一起去兰考体验生活。“2011年起,我们隔三岔五地去焦裕禄展览馆,从各个方面去寻找有助于更好地塑造焦裕禄的细节。焦裕禄那张标志性的叉腰照片,我基本上每天都要看几遍,从他的眼神里、动作里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希望。”贾文龙在慢慢往人物内心里走的同时,又加上剧本、导演的提示,最终成功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焦裕禄形象。


  贾文龙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3次视察兰考,号召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焦裕禄当成典型树在舞台上,用艺术手段去呈现、弘扬、宣传焦裕禄精神。”


  事 件 篇


  壮剧《百色起义》——“把他们化成诗,打动当下的人”


  剧目介绍:通过对百色起义过程的历史再现,表现百色精神。


  获奖情况: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20210308221919615.png

  ▲ 壮剧《百色起义》


  百色起义的精神有丰厚的内涵,重大事件,宏阔场面,众多人物,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完成讲述十分困难。壮剧《百色起义》是2018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举全院之力,组织强有力的创作团队创作完成的。编剧李宝群说,这台戏要表达“今天的人对先烈之祭”。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院长龙倩介绍,主创团队循着百色起义革命英烈走过的足迹,深入百色起义的历史发生地百色、田东、东兰等地采风,听当地民众讲百色起义的革命英烈故事、唱当年流传的红军山歌,看百色起义红军使用过的土枪土炮、穿过的衣物、邓小平用过的马鞭等革命遗物,静静地凝视着当年红军写的山歌、传单、标语等,去触摸百色起义历史的真实,找到创作灵感。


  在排练过程中,主创团队和演员在表演形式、情感交流、革命人物形象塑造上进行细致处理,不放过每一个表演细节。该剧还以选段的形式,深入南宁市的基层单位进行惠民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京剧《红军故事》——以京剧献深情


  剧目介绍:讲述了“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军需处长”3个长征时期的故事。


  获奖情况:2020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剧目。


20210308221955434.jpg

  ▲ 京剧《红军故事》


  从2018年创排至今,国家京剧院《红军故事》剧组秉承工匠精神,锤炼体现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


  总导演张曼君关注着排练场上每一个细节:演员是否准确演绎出了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唱词是否还能更贴近生活;情节是否还能给观众更多触动;表演形式是否已将那段历史和当下生活打通。


  饰演军需处长火雁的杜喆,发挥了自己文武老生的特长,文戏武唱,巧妙地运用探海、跪蹉、抢背等京剧传统程式来表现在饥饿、寒冷中寻找掉队战士的情景。饰演军长的魏积军表示:“当我拿到剧本的那一刻,就已经入戏,我试图走进军长的内心,从看到战士冻死时想要找军需处长算账的义愤填膺,到知道冻死的就是管理物资的军需处长时的五味杂陈,我深有体会。”饰演老班长刘红根的李博说,他每天都在揣摩人物的心路历程,“必须要做到深入人物内心,演得投入,才能打动观众”。


  在创排过程中,国家京剧院大胆起用了一批青年演员,让他们崭露头角。该剧艺术创新之处也值得一提,如“半条棉被”中的女声四重唱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一位老旦与3位不同流派的青衣周婧、郭凡嘉、郭霄,四声部浑然天成,每一声部又极富辨识度。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爱与信念永存”的回响


  剧目介绍:反映上世纪40年代我们党隐秘战线的真实故事。


  获奖情况: “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


  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成为一部爆款作品,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仍然完成了全国23个城市118场的巡演。创作两年来,演出超过200场。


  在我国舞蹈领域,红色谍战题材长期空白。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表示,这部作品展现了当代舞剧创作的美学新精神。


  为了明晰创作方向,该剧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对上海红色基因追根溯源,几次走访李白烈士的故居,听守护故居的老人饱含热泪讲述那个悲壮的时代。投入排练后,韩真、周莉亚要求每一位演员做到全情投入。


  剧中男主人公李侠处在波诡云谲的险恶环境中,特定的情节设置,对舞剧的叙事功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但是,创作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实现了创新:在多舞种间大幅度跨界,集电影蒙太奇、音乐剧情境等特质于一体。舞剧创作不可能复制电影的线性结构,但全新的舞台技术让舞蹈空间“开口说话”,于是,“舞剧蒙太奇”“倒带式回放”“可移动景片”等艺术手法带到了舞剧里。舞剧中英雄告别“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有着“唯爱与信念永存”的意义。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表示,他们始终慎之又慎,以“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永追求一流”的态度进行创作。


  京剧《奇袭白虎团》——经典再现又要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剧目介绍:首演于1964年,为八大样板戏之一。2020年山东省京剧院复排该剧。讲述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派遣侦察排长严伟才率领“尖刀班”,出色完成捣毁伪“白虎团”团部的任务。


  获奖情况: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20210308222037356.jpg

  ▲ 京剧《奇袭白虎团》


  “复排《奇袭白虎团》的最大优势在于很多原剧组参演人员还健在,并且热情主动地给予指导、帮助。”山东省京剧院院长蒋庆鹏介绍,剧目于2020年5月中旬建组,邀请了原剧组并参加过电影拍摄的白云明、张连成担任复排导演。


  《奇袭白虎团》充分运用了京剧武戏中翻腾跌扑的程式和技巧,还吸收借鉴了舞蹈的造型和技巧,创造了排除地雷、匍匐前进、刺刀格斗等现代军事生活的新程式,因而对剧中演员要求极高。自建组起,山东省京剧院就制定了严格细致的练功和排练计划。每天进行武功训练一个半小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中间还穿插着剧院建院七十周年系列演出的排练,演员经常上下午、晚上连续作战,但是他们不叫苦、不叫累,仍是积极主动、精神饱满地参加排练。


  复排之初,剧院现存的该剧舞美、道具、服装均是上世纪70年代演出时制作,大部分舞美置景损坏严重,幻灯片老化,服装陈旧且与当前演员尺寸不符,受资金、制作周期等限制,剧院决定以修整为主、新做为辅,对置景和道具进行修补、修复和翻新。


  后来,根据演出后收到的建议,剧院对剧本进行修改梳理,对部分场次进行了修改和重新编排,增加了现代舞台科技的运用,乐队建制做了部分调整,做到复排而不是复制,要经典再现,又要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修改打磨后的该剧由135分钟缩减到了两小时,更加紧凑精彩,舞台呈现令人耳目一新。(刘茜)


  2021年3月6日《中国文化报》第6版特别推出

  《舞台上的苦难辉煌 盘点党史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

20210308222111866.jpg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