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倡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11





  “现在一些外国人士对中华文化存在一定误读、误解。”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户思社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尽量消除误读误解。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日前表示,今天的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了解中国。相关议题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受到关注、引起讨论。

  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与外国政要和智囊多有接触,户思社对于一些外国人士误读、误解中华文化深有所感。

  他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真正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外国学者和媒体人士,未能对两种文化间的异同做出正确讲述。另一方面,则是部分人士出于政治考虑,故意加深误解。

  “但是我们不能看着这种误读、误解越来越深,”户思社表示,应当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上,多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户思社说,西方崇尚个人价值,通过个人创造价值来推动社会进步;中华文化则强调集体价值,以集体方式推动社会前进。两者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但人类文明的发展本就不该只有一种模式。中国不能坐视误读、误解越来越深,要多交流,增了解。

  为促进文化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自2010年起,山东曲阜每两年举办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此期间,多国领导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中外文化学者就“文明照鉴未来”“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题展开对话。

  了解中国,须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全国政协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杨朝明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指出,许多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停留在近代以来的历史时期,对作为民族文化底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其实西方一些文化中的博爱精神和神圣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仁爱精神和敬畏观念是相通的。”他对记者说。

  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不同文明主体之间沟通的困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就此建言,在国际交流中,应加大文化经典的“云上交流”,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短视频等信息技术,通过文化经典增进相互了解与相互尊重。

  他认为,还可以通过全球连线视频会议的方式,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共同探讨和研究文化经典的相关专题,让思想的碰撞与交融形成共识。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对外文化交流70年:向世界展示中国自信和影响力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23 8亿美元,为2005年的5 5倍;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84 8亿美元,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8 1%。
    2019-11-30
  • 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走向纵深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山水音乐风光片《刘三姐》风靡东南亚,此后50多年间,“刘三姐”被以彩调剧、歌舞剧、山水实景演出等多种形式创新演绎,不断释放时代魅力吸引中外观众,近几年更是以“文化走亲”等形式深入东盟国家...
    2020-12-03
  • 云南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立体化文化交流传播体系

    云南在全国首创“国门书社”,截至目前已在中缅、中老、中越边境口岸开办“国门书社”19家;并与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共建柬埔寨金边中国文化中心、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
    2020-12-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