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为打造创意城市贡献独特资源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2-2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量企业外迁后,工业遗产、遗址的后续利用很快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面临着经济开发的压力,很多研究学者、城市管理者都在努力寻找一条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双赢的道路。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就城市规划、治理作出重要指示;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对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给予明确建议。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形象地说明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努力方向。“生活秀带”是什么?可以理解为创意城市的具体体现。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旨在组织成员城市相互交流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经验,从而达到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倡导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2008年,深圳在全国第一个成功申请全球创意城市,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15个城市成功申报该项目。2012年,中国开始构建“中国城市创意指数”,这是国内首个跨城市对比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稳步提升,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工业遗产保护如何与创意城市联系在一起?我认为,可以通过“文化文本—文化资本—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创意城市”的路径来实现,将这个过程视作一个整体,循序推进。


  工业遗产是凝结着历史的文化文本,也是一种文化资本,应当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价值,并发挥其作用。文化资本变为文化产品是文化遗产进入经济循环的关键,也是工业遗产走向市场的必经之路。通常,工厂拆迁时出售的是土地,破旧厂房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很多厂房在没有经过评估的情况下即被匆忙拆毁。实际上,很多厂房虽然破旧,但文化资本的潜力很大,常常具有难以替代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从文化产品到创意产业是一个群聚的过程,这些地方群聚往往创意氛围浓厚,成为独特的创意园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创意产业兴起,创意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逐渐呈现,它是建立在消费文化和创意产业基础之上的城市发展模式,是科技、文化、艺术与经济相互融合的产物。


  从工业城市到创意城市,工业遗产将完成华丽转身,把自身的文化资本价值贡献给城市,让后人有机会传承遗产、感受文化,也让设计者有机会从传统中获得灵感,进行更多的创意发挥。为此,我们应重视从“文化文本”到“创意城市”的每个环节,推动更多“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


  (作者:徐苏斌,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李晓、耿建扩、陈元秋、颜维琦、周仕兴、陈建强、刘茜、王斯敏本报通讯员常云亮、李斌)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