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热”与“中国红”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华梅    时间:2021-12-17





  中国青年爱穿汉服是从世纪之初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改革开放20年之后起。而中国人热衷于红色,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的项饰孔中有赤铁矿粉,遗骸周围也有一圈。上世纪90年代学界说距今一万八千年,世纪之交考古界认为至少两万年前);响亮“中国红”是近几年的事,孟晚舟女士回到祖国之后尤甚。

  “汉服热”与“中国红”的起源时间不完全一样,形成轨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华夏子孙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2009年,我应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了一篇整版的文章《汉服堪当中国人的国服吗?》当年正是大学生兴起汉服高潮的初期,文化界对此有各种看法。我从服饰文化角度观察,这恰恰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因为1982年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设计作品展时,有两大热点:一是从荷兰大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画派巨匠蒙德里安“线条结构组合”引发创作灵感的“蒙德里安式”连身衣;二是在清代官员斗笠和无领短衫基础上设计的“中国风”系列女装。应该说,这两种设计构思都是非常有想法,且抓住当年时尚潮流的。但是,当时国人只选择了“蒙德里安式”,根本不理睬展示的“中国风”。原因有多种:一是时装设计大师再有名,毕竟是从外国人眼里看中国,洛朗出生在原法属阿尔及利亚,而后成为迪奥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在时装界相当有名,但他采用中国元素因子,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二是中国人本来就不喜欢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官兵服装,因为清末官兵总容易使人联想到百年屈辱,所以洛朗将其演绎得再时髦,也很难打动中国人的心;三是中国刚刚重开国门三四年,正是看域外文明眼花缭乱的时刻,对中国古来自己的文化有一种陈旧的感觉。

  改革开放20多年后,情况截然不同了。中国人把所谓发达国家的时尚也领略了,也尝试了,当新鲜感逐年退去之后,猛然回头发现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文明如此博大精深。一下子,年轻的大学生率先穿起中国古代最强盛时期的服装,标明为“汉服”,实际上既有汉代的,也有唐代的,总之这被中国青年一代认定是堂堂华夏之风。

  对此,我进行过认真的学术探讨,从那至今又过了近20年。汉服的社团组织越来越多,汉服的活动也遍布大大小小各种盛会。如今不再限于表演了,听讲座、逛公园,我们的青年人就那样怡然自得且自信满满地穿着宽大的古装衣。沉浸式体验不足以让“90后”“00后”青年们感动了,只有身体力行,穿上中华民族最典型的襦裙装、幞头圆领衫和右大襟袍服才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文化之情。尤其是今日的中国重新走向强大富庶,正是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底气所在。

  在“汉服热”热度不减,甚至说年轻人愈益狂热的21世纪20年代,我觉得已没有必要再去考证“汉服”是汉族服饰还是汉代服装主流了。唐装在前说了多少年,时兴过的唐装,其实是清代的立领对襟疙瘩袢袄。而后又有“新中装”之说,就只限于服装设计圈内部,没有引起大多数民众的共鸣。纵观这40年来的“汉服”“唐装”热潮,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崇敬与热爱。瞬息万变的是科技,义无反顾的是岁月,永远不变的是中国心和革命初心!

  “中国红”在华夏民族血液中流淌了万余年,早先是民俗红。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的项饰,无论贝壳、砾石、兽牙、鸟骨,其穿孔的内壁都残留着赤铁矿粉的痕迹,骸骨的周围也曾被撒下赤铁矿粉。中国人过年、结婚、盛大仪式,凡是喜庆的,都是以红色来装点。大到张红灯结红彩,壁挂大红寿字,小到姑娘媳妇头上的红绒绢花。红就代表着吉庆、正义,红不但看上去火爆热闹,而且中国人认为红能辟邪,即打击邪恶。古时给孩子招魂,要用红衣红布,如今到产院接产妇回家,也需特意裁制一方块大红布,用来包裹新生儿。中国人认为这样就会安然无恙了。古籍中根据传说而记述的月下老人,翻看“婚姻簿”时,身后就放着一个装满红绳的袋子,红绳用来将一对新人的脚捆在一起。荣登科举榜的状元也要穿红袍,披红花,“中国红”是有文化渊源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支大规模的武装组织就是“工农红军”,自此,“革命红”照亮了我们的革命之路。我小时候一加入少先队,就特别珍惜胸前的红领巾,因为老师说那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和党旗,而红领巾正是红旗的一角。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至抗美援朝中,别管多么艰苦,鲜艳的红旗都在指引着革命志士冲锋在前。

  开山岛上,王继才夫妇每天都要满怀激情地升起五星红旗;边防线上,少数民族同胞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协助解放军战士巡防边界,当他们用手抚摸界碑上那红色的“中国”大字时,一颗颗中国心跳动得格外神圣。凡至国际体育赛事,我们的运动员尽量穿着红色的运动衣和领奖服,观众坐在电视机前也习惯寻找那给人正气又给人力量的大红色。孟晚舟女士经过在国外千余天煎熬,当回到祖国时,特意穿了一身大红衣裙。她满含热泪地说: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那一时刻,中国专机上印着的红色国旗,欢迎人群中人手一面的小红色国旗与孟女士的红衣相互辉映。“中国红”集中了中国人的心思与意志,“中国红”是全世界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信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0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

  关于我们 - 集团简介 - 版权声明 - 集团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天津日报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0-2020 天津日报社

  集团总编室:022-23602716 集团办公室:022-23602888 广告处:022-81316697

  津ICP备0700186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2120070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B2-20070196


  转自:天津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