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象变化感受节气物候,让青少年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7-27





  从“二十四节气”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惊艳全场,到知名汽车品牌“小满未满”的营销广告广为流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文化内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7月20日,“中国天气节气金名片资源发布会”在哈尔滨举行。将二十四节气文化纳入“中国天气”金名片系列资源产品,可以说是华风集团顺应时代的选择。在中国青年报社“温暖一平方”直播间,华风气象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海胜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它与现代人的生活并不遥远,而且在新时期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声,并得到了很好的回响。”李海胜说。为推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打造节气金名片,华风集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成立了“二十四节气研究院”以及其他与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相关的单位,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协同创新机制,还与中国青年报社成立了“节气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希望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李海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华风集团将“中国天气”媒体资源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传承相融合,是“恰当”而“柔和”的。节气文化与天气变化、季节变化相关,这种融合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的天气变化中感受节气的物候,从而感受节气文化。


  “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由华风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成立,由李海胜担任“二十四节气研究院”院长,副院长是被称为“气象先生”的宋英杰。


  “打造节气金名片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李海胜说,“观察天气和气候变化是传承节气文化的一个切入点,能够让人们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天气下,都能感受到文化和自然的融合。”


  中国节气之城的科学认定将是华风集团下一步打造节气金名片工作的重头戏。“中国节气之城是特定气候背景下,中国节气美学及其文化品格、文化习俗活态传承的时代范本。”宋英杰说。


  李海胜介绍,华风集团将通过“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开展基础节气研究,把各地的天气变化和老百姓认知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进行科学辨识,从而促使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的天气、气候变化,将节气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气旅游文化名片,让当地百姓能够感受到文化的传承,让外地游客能够品鉴地方的特色。“由于二十四节气具有地域特点和气候特点,因此中国节气之城需要找到让当地老百姓、政府以及媒体都认可的实践方式,是一种‘发现之旅’”。


  “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几年来,人民群众对包括节气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追寻热忱越来越高。李海胜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应有更多鲜活的实际案例,让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以及未来被更多人了解,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吸取二十四节气文化精髓,与大自然和谐共生,改善自己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发扬二十四节气文化,华风集团在今年4月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创办了“节气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李海胜非常看重此次合作,他说,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把二十四节气文化、气象知识与青少年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扬和保护。


  “二十四节气文化是古老的,同时它又是年轻的。”李海胜说,“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地方的人们在特定气候背景下,经过一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风俗和文化。我们有责任让更多青少年了解自然气候和风俗文化之间的关联,参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夏瑾)


  转自:中国青年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教科文组织非...
    2018-10-1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