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工程”扎实推进 中国制造2025成效初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刘瑾    时间:2017-05-09






 

  自《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扎实推进。在2016年度15个重大标志性项目中,已有7个完全落实,4个基本落实。整体看,我国制造业有自己的独特机遇和优势,“中国制造2025”可期可待——


  2015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两年过去,距离2025年只有8年时间了,国内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情况,国际上近来也出现了多种声音。那么,目前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到底如何?我国究竟能否如期实现目标?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成效初步显现


  工信部数据显示,自《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扎实推进;在2016年度15个重大标志性项目中,7个完全落实,4个基本落实,其余正在推进。47%的大企业搭建了运营协同创新平台,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运营成本平均下降了8.8%,经营利润平均增长了6.9%。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在近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两年来,《中国制造2025》政策措施“为稳定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初步显现。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许召元看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一系列任务中,有三个最大的亮点。


  “首先是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这是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许召元表示,继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成立后,目前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进入创建阶段,北京、江苏等省(市)建设了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开放性的平台,能够为更多企业提供服务,也有利于解决我国长期以来产学研联动的问题。还有就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和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工业互联网领域必须要抢先发展才有话语权,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其他行业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所长乔标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些成绩中有两点最为突出。一方面,全社会重视实体经济,重视制造业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11个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绝大多数省(区、市)成立了制造强省(区、市)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或行动纲要,启动了一批重大工程和专项。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投资,对制造业企稳向好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2.0%,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6和5.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比如,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多轴精密重型机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客机投入商业运营,C919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使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等等。


  主攻智能制造


  两年来,“中国制造2025”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还很明显,尤其是在工业基础、自主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许召元表示,我国制造业的首要短板是普遍盈利能力偏低,影响了创新升级的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只需要一个成熟的智能化制造方案,还需要将企业的创新能力嵌入到智能制造当中去。


  “以工业基础为例,基础不牢依然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短板。”乔标介绍说,一方面,核心零部件、基础原材料、控制系统等主要依赖进口,“中国制造”遭遇“锁喉痛”。大量使用国外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不仅价格高,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的控制权也基本掌握在他人手中。另一方面,基础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不高,“中国制造”出现“软骨病”。


  乔标说,总体来看,这些短板领域,往往也是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发挥中央政府的统筹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发挥地方政府的枢纽作用,抓好强基项目落地和企业培育。同时,还要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和科研机构的支撑作用。


  此外,从国际上来看,近年来为推动制造业发展,不少国家推出了新的计划。“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美国推出“工业互联网”,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这三者本质内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许召元表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最核心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转型升级最重要的部分。我国制造业总体处于中低端,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目前很多行业都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智能制造案例。如三一重工的“18号厂房”的“柔性生产线”,不仅可以同时生产多种产品,还可以保证最快一小时下线一台泵车。


  “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乔标表示,近两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和开展试点示范,成效较为明显。智能家电、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快速发展,协同研发制造在航空、汽车等行业开始兴起,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家具、服装等行业快速推广。


  他说,下一步,我们还要围绕智能制造工程,重点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聚焦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核心关键环节,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和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短板装备;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培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的活力。


  坚定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最近一段时间,德国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中国欧盟商会、美国商会等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发表了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研究报告。


  乔标表示,这些舆论导向从最初的关注、肯定,逐步演变为误读、曲解甚至是各种指责、批判。对这些报告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质疑、一个肯定”:质疑过度发挥政府作用,与市场化改革背道而驰;质疑过分强调自主可控,很大程度上是进口替代;质疑过度扶持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带来压力。同时,肯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新理念新思路,并指出将为外资带来巨大商机。


  乔标认为,上述质疑的观点有误读误解,也有主观臆断、故意曲解。表面上看,这是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关注,实质上是利用国际话语霸权,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施加压力,甚至挑起外资企业的不满情绪,降低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吸引力。进一步分析可知,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2025》的质疑,主要就是担心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崛起,会抢占国际市场。如果按照发达国家设计的道路走下去,我国将永远被锁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对此,我国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定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许召元表示,从目前的趋势和制造业的整体表现来看,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还是非常乐观的。我国制造业有自己的独特机遇和优势,中国制造规模大,像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约车这些互联网相关的领域,发展非常快,创新能力很强。加上中国政府的组织和支持力量大,近几年从政府到企业发展的心态也有比较好的转变,企业可以有更好的心态来安心经营,回归实业,有利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和培育。这些对于实现目标是很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中国制造2025”,可期可待。(记者刘瑾)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制造”如何转型升级?

    振兴实体经济,重振“中国制造”雄风,根本是从企业自身出发,从提高产品品质入手,应以“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供给侧改革,进行“二次创业”,
    2017-03-21
  • 我国正描绘中国制造“新版图”

    记者12日从工信部获悉,《“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正在组织修订,将于近期印发。该指南旨在把《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和各地资源禀赋相结合
    2017-03-21
  • 增加中国制造的话语权主动权

    目前,中国制造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任务、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挑战、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双重压力。
    2017-03-21
  •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2017-03-1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