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中国制造从大到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2-13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聚焦到中国制造从大到强的转变上,这表明成为一个世界制造强国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zhongguozhizao
(图片来源:互联网)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是兴国之器、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地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已经步入到工业化后期,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也已经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从制造业增加值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迄今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在认识到我国世界性制造大国的地位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拥有、关键零部件生产、所处全球价值链环节、高端产业占比等各方面衡量,我国只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具体而言,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国际产业链分工地位有待提高,产业亟待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升级;产业融合还有待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优质企业数量不够,尤其是世界一流企业还很少。


  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实,提出了必须下大力气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实现从大到强转变的急迫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就是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紧密结合。在发挥《中国制造2025》这个制造强国战略的引导作用下,更要重视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通过市场化手段出清低端和无效制造业供给,积极处置“僵尸”企业,引导创新资源集中到培育高端和有效供给方面,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从建设更加独立的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层面的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和完善技术扩散机制三个层面着手,完善制造业科技服务体系,弥补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的短板,进而提高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三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和垄断性行业改革,进一步优化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环境,降低制造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将更多资源运用到产品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促进企业高质量成长。(黄群慧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制造”如何转型升级?

    振兴实体经济,重振“中国制造”雄风,根本是从企业自身出发,从提高产品品质入手,应以“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供给侧改革,进行“二次创业”,
    2017-03-21
  • 我国正描绘中国制造“新版图”

    记者12日从工信部获悉,《“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正在组织修订,将于近期印发。该指南旨在把《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和各地资源禀赋相结合
    2017-03-21
  • 增加中国制造的话语权主动权

    目前,中国制造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任务、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挑战、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双重压力。
    2017-03-21
  •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2017-03-1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