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超三成TOP50房企未拿地 各城集中供地现冷暖分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5-07





  三四月份是各个城市第一轮集中供地推出的时间,相比之下,受市场融资环境以及土地供应等综合因素影响,今年以来百强房企的投资压力不减,拿地规模萎缩明显。据机构数据显示,1-4月份,百强房企拿地总额3626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55.9%,有超过三成TOP50房企未拿地。


  不过,对于有些房企来说,市场低迷的背景之下,不少城市优质地块频出,反倒成为拿地的窗口期。从目前来看,央企、国企和城投公司依然是成交的主力军,如中海地产、华润置地、绿城中国等,而民营企业包括滨江、龙湖在内也表现亮眼。


  业内人士认为,4月份,受首批集中供地的影响,部分城市的土地市场有所恢复,但还局限于优质地块及核心城市,距离整体恢复还需要时间,基于政策面风向的转变,预期下半年恢复态势有望持续。


  前4个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额3626亿元


  今年前4个月,市场下行、资金紧张给房企们带来的投资压力并没有明显好转。对此,克而瑞表示,有超过三成的TOP50房企未拿地。


  另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4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额3626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55.9%;百强房企招拍挂权益拿地总额占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为51.5%。


  而从4月单月来看,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4月27日,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4月总成交建筑面积仅6537万平方米,同比降幅近六成,成交规模处于历史低位水平。值得注意的是,4月成交主力城市大多为集中土拍的重点城市,包括杭州、宁波、南京、成都、长沙在内,多个城市均出现优质土地高溢价成交,因此带动成交溢价率环比微增。由于优质用地入市的比例提升,重点监测城市的流拍率较上月出现微降。


  不过,根据克而瑞数据统计,在多个热点城市首轮集中供地开启之下,TOP50房企单月拿地金额接近1000亿元,虽然环比有所回升,但是同比依旧下跌69%。


  因此,房企的投资压力并没有因为部分热点城市土地市场升温而明显好转。据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在拿地金额TOP10房企中,仅有3家企业拿地金额同比上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土地市场整体低迷以及企业拿地谨慎。


  从目前来看,房企拿地分化显著,央企、国企和城投公司依然是成交主力军,如第一阵营的中海地产、华润置地,第二阵营的绿城中国等。在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看来,今年以来,部分民营企业拿地意愿上升,其中包括滨江、龙湖等民营企业表现亮眼。诸如在杭州首轮集中供地中,共成交了59宗地块,其中滨江独自包揽11宗地块,拿地比例占到18%。


  冷暖分化明显,深圳、杭州土拍升温


  目前,房企在布局上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中,房企二线城市拿地占比较为突出,在城市群中尤以长三角居首位。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50家代表房企1-4月在二线城市的投资面积占比最高,达到68.4%。从布局区域来看,企业热衷于在长三角拿地。仅从4月全国住宅用地成交总价TOP10来看,入榜地块中有7宗位于长三角地区。


  由于房企的选择,使得城市土拍的冷暖分化一直存在。据克而瑞分析,从4月完成首轮集中供地的7个城市来看,深圳、杭州、宁波热度明显更高一筹,首轮成交平均溢价率均在5%以上。尤其是深圳,首批集中供应的8宗地全部触及价格上限,平均成交溢价率达15%;杭州土拍热度同样不低,成交的59宗地中有23宗地触顶,仅1宗地遭遇流拍,平均溢价率为6.4%。


  而南京、天津等城市的土拍热度却较去年第三批次集中供地明显走低,尤其是天津。据悉,天津集中土拍挂出的29宗涉宅地块仅有5宗成功出让,其中有1宗封顶摇号成交,整体溢价率仅有0.6%,流拍率达到83%。


  楼市回暖预期或提升房企拿地意愿


  事实上,部分土拍市场回温,也主要是集中供地城市“让利”之下的结果。比如,相比去年,今年深圳首批集中供地的商品房限售价均有所上调,幅度在5%-10%之间。这无疑是让利开发商,有助于提高开发商的拿地积极性。对于房企来说,优质、高性价比地块的补充,也优化了企业土储结构。


  克而瑞分析人士建议,对于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来说,当前正是拿地的窗口期,选择合适的城市、项目,逆市增加优质土储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较大助益。而对于资金仍然偏紧的大部分民企来说,还应继续寻求合适的合作机会。


  可以看到,近期多地出台房地产宽松新政,而政策层面的暖风也将吹进土地市场。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5月份预计一些城市的土拍市场会有积极复苏的表现。”


  在楼市回暖的预期下,克而瑞分析人士预计,土地市场也将有一定程度的回温,但是不同城市的回温速度将有很大差异。可以看到,即使是集中供地的核心城市,也有土拍遇冷较为严重的情况。


  亿翰智库分析人士则认为,截至4月底,土地市场的恢复还局限于优质地块及核心城市,距离整体恢复还需要时间,基于政策面风向的转变,随着房企融资渠道以及监管程度将进入纠偏进程,以及疫情的有效控制,各地调控政策的放松,住宅成交市场有望迎来回升,预期下半年土地市场或逐步恢复。


  转自:新京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多房企发起收并购案例 未来“退房”企业将持续增多

    随着各地调控政策持续深化,房地产上市公司分化态势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加。部分大型房企通过地产基金运作、资产证券化、公司股权抵押、并购标的公司股份质押套现等方式的合作,加大并购杠杆率,共同完成“蛇吞象”...
    2017-05-26
  • 房企境内融资同比下滑77.7% 净负债率高企

    近日,万达、复星债券被抛售引起市场巨大关注,虽然最终相安无事,但也让人警惕,高负债的房地产行业,在资金端口全线收紧的背景下,后续房企资金能力将成为重中之重。
    2017-07-01
  • 上半年政策收紧融资成本提高 房企偿债压力隐现

    中原地产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在内地通过私募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不包括股权融资)的融资规模为1771 8亿,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达74%。同期,房企海外发债规模达到148 75亿美元,同比上涨97%。
    2017-07-12
  • 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中小房企加速转型

    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中小房企加速转型

    上半年,多家中小房企宣布拟转让地产项目甚至控股股权,加快剥离房地产主业。长江证券称,房地产行业进入大象起舞时代,小型房企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2017-08-0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