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产业“调速换挡”找准发展坐标


时间:2013-09-17





  中秋将至,对于正在准备给亲朋好友选购礼物的不少消费者来说,吃月饼时如果没有葡萄酒佐餐,就好比情人节没有鲜花一样寡淡。因此,葡萄酒是很多消费者礼品清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2012年,全国葡萄酒累计产量13.83亿升,同比增长16.90%;累计工业总产值380.50亿元,同比增长11%;累计工业销售产值369.67亿元,同比增长10%。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葡萄酒消费大国,其葡萄酒生产也显著提速。就产量而言,中国目前是全世界第五大葡萄酒生产国,酿酒葡萄产业也随着方兴未艾。

  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先天在葡萄,后天在工艺。这是葡萄酒业内人士都明白的道理。拉菲的酿酒品种、品种比例以及酿造工艺都是公开的,它之所以成为世界顶级葡萄酒的关键在于其葡萄园土地等自然条件的不可复制性。

  新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灌溉水源丰富等气候特点使酿造不同酒种的葡萄品种种植成为可能,因此是优质的酿酒葡萄种植地区。

  新疆是我国最早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红酒的饮用并不是改革开放后的新文化,唐代诗人王瀚千余年前就著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说明新疆很早以前就有葡萄酒的存在,葡萄酒应是“古而有之”了。

  多样化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必然在葡萄酒中表现出来。要保证葡萄酒的多样化,就必须尽量少改变当地生长环境,而这又与消费者需求的多元性相契合。消费者希望某一特定产区的葡萄酒拥有区别于其他产区同品种葡萄酒的独特风格,唯有保持原地的生长属性,这样产出来的葡萄酒品味才统一,才能逐渐形成当地独有的风味,从而吸纳特有的消费群体。

  要酿出取悦国人的葡萄酒

  人们对酒的偏好,很大程度上缘于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追求与向往。通过参观新疆香乡都酒业的葡萄酒文化馆,《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了解到葡萄酒在中国的历史十分厚重深远,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

  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人共喝掉21.66亿瓶葡萄酒,同比增长27.4%,是2007年的2.7倍。根据预测,到2016年,中国人将消费掉30.24亿瓶葡萄酒。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容量未来仍会不断增加。虽然国内外葡萄酒品牌的竞争更趋激烈,中国葡萄酒品牌依旧是中国市场的主流品牌。有专家称,国外的酒不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葡萄酒的口味与当地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美酒要和美食相搭配,就是说酒要与“食”俱进。特别是红酒,搭配错了食物就品尝不出美酒的独特风味了。中国人饮食习惯和国外有着天壤之别,食物多以烹炸为主,研制出与之相适宜的葡萄酒口味来满足国内市场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葡萄酒风格一定要本地化,一方面我们要产品丰富化、多样性,另外,也要充分利用我们中国本土的葡萄资源。南方的刺葡萄、毛葡萄,东北的山葡萄,都是中国特有的,充分利用它们可以让国产葡萄酒更上一层楼。

  机械化是产业必由之路

  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西班牙无意中酿出了好葡萄酒”。如果没有亲眼看到,估计你很难想象出西班牙人如此轻松愉快的就把葡萄酒酿好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西班牙葡萄园高度的机械化水平。

  葡萄园的机械化管理在国外已很普及,但国内却是刚刚起步。我国现有的葡萄园机械种类、质量水平相对滞后。如出土、绑蔓、处理副梢、采收等机械,国内尚未见到;喷药机械、中耕锄草、施肥机械各地情况不一,不完全成熟;机械设备缺乏正式生产厂家。机械实际操作需要适宜的葡萄园环境,大规模种植的改造基本上能实现,散户实现很困难。近年来我国酿酒品种和鲜食品种也有大面积发展,特别是新疆现有酿酒葡萄种植面积36万亩,大规模集中化的葡萄种植基地为实现机械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主要环节的机械化、逐步推进全程机械化的模式将成为我国葡萄生产机械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随着各类葡萄酒品鉴会、葡萄酒品评培训、葡萄酒主题旅游等,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认识、了解并热爱上了葡萄酒。

  随着经营与消费的理性,众多的国内葡萄酒企业在做实质量基础上,对其产品进行更深层价值的挖掘,从精神层面打动消费者,让高档酒名副其实。只停留在概念阶段的产品,注定是要被市场淘汰的。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