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店行业竞争态势加剧,供需平衡尚需时日


作者:李玲    时间:2013-07-31





刚刚过去的2012年,因经济增速放缓,酒店、餐饮等产业投资回报并不乐观。酒店业市场空间特别是高端酒店究竟还有多大容量,宏观经济环境对其影响有多大,行业目前的发展模式有何问题,未来的方向在哪儿,凡此种种皆成为酒店人士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日前,由《21世纪经济报道》、《商务旅行》共同主办的21世纪酒店业高峰论坛上,与会的酒店业代表达成共识——“目前整个行业产能过剩,要达到平衡状态需要时间。在此期间,酒店业要想获得与以前同样的高收益,业者需要下更多的工夫。”

酒店数量增长快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顺势发展,中国酒店业也进入大规模扩张时代。市场繁荣背后,隐患和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国家旅游局今年一季度的星级酒店统计公报显示,全国12038家星级饭店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总计为536.28亿元,与2012年第四季度相比,营业收入减少了118亿元。与此同时,酒店业增速却未见放缓,一项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将新增61180间酒店客房。

大量新酒店的涌入,无疑将进一步加剧酒店行业的竞争态势,这一点在高端酒店市场更为明显。

本届论坛上,浩华管理顾问公司的代表给出了一组数据,未来5年,北京和上海的五星级客房总量将突破5万间,广州将突破2万间,成都、三亚则有望达到1.5到2万间,大连、合肥、西安、武汉、天津等五星级客房数量也将在1万到1.5万间。然而,与此相对的是,酒店入住率在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

今年一季度,全国五星级酒店的平均入住率为50.14%,而1到5月份,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亚5个主要五星级酒店市场中,深圳五星级酒店的平均住宿率最高,为65%;其次是广州和北京,刚刚达到60%;上海目前住宿率只有55%。与2012年同期相比,只有深圳和三亚两个市场实现了住宿率方面的增长,剩余的3个城市中,北京的住宿率下降幅度最大。

“整个市场目前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政府对公款消费的限制,整个供给的增长没有减速等。”浩华管理顾问公司董事戴雪英说。

应建适合的酒店

尽管高端酒店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趋势,“但开发商并没有停止建设酒店。开发商的逻辑是‘如果我们不建设,其他的集团就会建设’。”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米歇尔·斯蒂文认为,地产商其实也不想建高星级酒店,但是政府在土地出让时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要求做综合体,必须要有高星级酒店,开发商考虑到可以提高周边地产价值、收管理费等等。所以,即使原本不愿意建酒店,在多种因素的左右下,开发商最终还是成为了酒店业主。

美高梅国际度假集团高级副总裁冯小峰强调说,做任何一个投资、任何的一个项目,一定要考虑金融的回报率。需不需要建,在什么地方建酒店,建什么样的酒店,要得到什么样回报等,这是整个业界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冯小峰说:“作为管理公司,我们希望的是经营成功的酒店。”

凯悦国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投资开发高级副总裁夏农提醒到,针对目前的市场状况,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建酒店不应一味地追求高星级酒店。应建造符合市场、有市场回报率的酒店,一家酒店开三个餐厅还是两个餐厅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整个酒店要赚钱。

鉴于酒店市场目前的状况,几位酒店业内人士共同的看法是,酒店管理公司今后在经营方面需要花更大的力气,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管理不好的公司一定会被淘汰。新市场形势下,今后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地方政府,酒店业投资需要变得更加谨慎,以往决策错误,靠着市场需求的增长能够很快纠正过来,而在目前的市场背景下,一旦出错,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弥补。

抓住市场机遇

对于酒店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代表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香港酒店业协会执行总干事吕尚怀透露,全国酒店业市场形势对香港酒店业也造成了影响。多年来,香港酒店客房增长的速度一直是3%,这样的增长使得香港酒店供需能够平衡发展,住房率保持在86%到87%。然而今年前6个月,香港住房率总体上虽然保持在86.3%,但房价在6月份却跌了8%。不过,他说“酒店业的支撑点是旅游市场的繁荣,商旅活动的增长能给酒店市场提供持续不断的需求。尽管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小的波折和变化,但大环境应该不会改变。”

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杨宏浩认为,中国酒店业还处在“青春期”,青春有梦,只是酒店业现在还需要坚持。希望未来酒店顺利完成从政府市场到商务社会市场的转变。

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认为,目前,中国酒店市场有四大发展机遇,第一,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大、增长率高;第二,观光休闲客源结构比例提升机遇大。老年市场崛起,家庭休闲度假市场快速发展,给中国酒店业带来新的机遇;第三,高收入人群衍生下的高净值市场;第四,中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他建议,酒店业应该加强信息管理、采取当地特色的竞争策略。(本报记者李玲)

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