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长丝织造加快改变增长方式


作者:侯欢真    时间:2013-07-26





  哪怕是在去年,这个纺织行业的低潮年,中国化纤长丝织物的出口金额也保持了增长,成为我国各类纺织织物中出口金额惟一保持增长的产品;今年1~5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长丝织物出口40.8亿米,增长10.8%,长丝织物在整个纺织行业中仍然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徐文英看来,行业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困难加剧。

  几个大数说明了徐文英的忧虑:今年1~5月,长丝织物主营收入398亿元,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9.7%,利润增幅减少了3.3%;利润率达到了4.29%,但与去年同期的4.4%相比有所下降。“这一方面说明今年以来的需求减少,生产增速下降,同时列入统计的规模以上长丝织造企业减少了329户,也使统计数据有所变化;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长丝织造行业转变生产方式,进行行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必须加快。”

  7月初,“2013年全国化纤长丝面料产品开发年会”在山东淄博召开。会上,中国长丝织造协会表彰了年度长丝面料名优精品及长丝面料产品开发优秀论文,彰显了长丝协会力拓行业新品开发、基础研究,引导行业转变生产方式,以创新为行业驱动力的决心。

  “名优精品奖”引领产品开发

  随着下游行业的需求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技术装备的提升,最近十年多来,我国化纤长丝织物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产量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40多亿米迅速增长到目前的近400亿米,年均增速在20%以上,这一增速是其它天然纤维织物望尘莫及的;二是产品花色品种数量多,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年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新产品推出,在每年举行的北京和上海两个大型国际面料展中,化纤长丝织物基本都占有半壁江山;三是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得到了大幅提升,原有的许多缺陷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织物的手感、光泽、抗静电能力、起毛起球、永久性折痕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但由于前期盲目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注重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产品的研发和技术装备的投入;同时由于长丝织造行业织布工月工资已经达到4500~5000元,是纺织各行业中用工成本最高的。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严峻形势下,这类低水平竞争的企业普遍出现了产品库存积压、经济效益亏损严重等现象。为了鼓励行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新品开发、绿色环保和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多出成果,推动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从去年开始,长丝织造协会就推出了“长丝面料名优精品奖”,按照仿真类、防寒服类、运动休闲类、家纺类、新型功能类和其它类等6个类型,各设奖项若干,奖励一年中行业企业新品开发的佼佼者。该奖项推出两年来成就卓著,据悉,在今年的推荐中,无论是参与企业的家数还是参评的产品数量都较去年有大幅度增加,比去年增加了两倍多,说明企业对产品开发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新品开发,积极性越来越高。

  “在我们这次推荐的新产品中,每米售价在30~60元的产品相当多。采用普通的化纤原料,卖出的产品价格比天然纤维还高,”徐文英说,“只有这样,产品开发搞得好,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商品,企业也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也就增加了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的投入积极性,使产品开发处在良性互动、良性循环之中。”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加大了科技创新、技术升级力度,加快了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着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努力使行业保持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趋势。

  地方政府积极搭台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缓解用工紧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许多企业已自发开始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装备的技改投入,许多地方政府也给予了积极倡导和鼓励。

  浙江省吴江市盛泽镇是长丝织造产业最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近年来十分注重企业科技创新,每年都制订科技创新奖励政策,2012年受奖企业250多家,奖金1669万元,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长丝织造企业。经过近年提升装备,在总量稳定前提下,每台30多万元的高档喷水织机生产设备数量在不断增加,比如巨诚纺织在2011~2013年更新改造的2000台喷水织机全部是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日产喷水织机。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几年,盛泽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的力度相当大,成效明显。2012年全年全镇科技投入9.35亿元,有25家企业申报科技项目95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个;新增3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技术中心3家,新增4家苏州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专利申请20668件,其中发明1251件,已获专利授权16146件,其中发明23件。

  浙江长兴县提出了“机器换人”的口号,鼓励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高起点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和装备,推广以自动化的生产制造、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零排放的循环处理为特征的现代制造模式。其中,长丝织造企业比较集中的夹浦镇还组织66家规上企业编制了“一企一策”的技术转型升级方案,摸排出了50个转型升级技改项目,总投资26.1亿元。

  “先进技术装备的提升,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徐文英说。

  创新融入企业血液

  政府奖励只是一种导向,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动力更多来源于市场需求,来源于比普通常规产品获得更高的效益。在整个行业处于调整周期中,不少企业充分认识到了只有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洗牌中站稳脚跟。于是新品开发成为了企业主动参与的创新行动。

  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的产品档次,许多企业都组建了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有的跟高等院校合作,有的通过流行面料参评等,提升产品档次。目前,每米100元以上的化纤长丝面料屡见不鲜,20~30元以上的面料较普遍,比“十一五”期间平均6~8元/米的档次提高了很多。有的企业老板跑国外看高档面料次数一年不下十次。

  福华世家是一家专业从事长丝面料生产的企业,十分重视科技创新。福华世家与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研发各类新品600多个,目前拥有白坯2000多个品种,成品7000多个品种;细旦尼锦纶面料获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的面料精品金奖。

  元丰纺织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开发新产品,特别注重对各种新材料出现后对面料产品开发的机遇把握,每年都要开发600到700个新品种。目前元丰纺织生产的弹力面料,包括低弹、四面弹等都是对低弹纤维和易收缩丝纤维材料功能的充分利用和再开发,市场前景也非常好。

  徐州斯尔克集团是一家集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生产为一体的高技术企业,该企业研发的“三机合一”一步法超仿真异收缩混纤丝(ITY)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中纺联科技进步一等奖,企业开发的用POY/FDY异收缩复合丝生产的纺棉面料柔软、悬垂,仿棉效果好。

  长兴三志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实施“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管理、新市场”的五新战略,加大产品研发投入,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使企业在行业整体疲弱的大环境下,实现了零库存。他们通过自建中水回用系统,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按目前300台喷水织机用水计算,每天用水1300吨,全年生产330天用水量为42.9万吨。通过污水处理循环回用,可减少COD排放18.66吨,每天只需添加13%的补充水,就完全能够满足生产用水的需求,照此计算,全年可减少工业用水37.32万吨。处理回用成本每吨为1.45元,可减少支出113.85万元。 (本报记者 侯欢真)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