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中药材造假行为,专家呼吁建立中药材追溯机制


时间:2013-06-25





  针对中药材造假新特点,业内人士建议,在进一步加大市场治理力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制度和标准建设,从根本上遏止中药材制假行为。对此,国家有关方面应尽快摸清家底,科学制定中药材行业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推广溯源体系,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建立明确的行业标准。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制定药材标准化的质量等级标准,并强制性明确中成药生产企业的用药等级标准。改变长期以来依靠“老药工”“望闻问切”式地选药,也切断不法企业以次充好的后路。

  伊厦成都国际商贸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寿建鸿建议,应从种子、种植、采收、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标准,以科学地规范中药材的生产和销售。据介绍,该公司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正在进行中药材标准的研究工作。

  寿建鸿算了一笔账:制定完成一种道地药材的行业标准大约需要花费10万~20万元,如果国家准备对5000多种中药材进行标准划定,总计花费约10亿元。“虽然10亿元支出看似非常巨大,但国家可根据中药材的地理标志地进行划分,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共同担负。同时,可以引进中药生产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实现多赢的局面。”

  二是建立质量追溯机制。

  专家认为,为了更好地规范中药材市场,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关键还在于建立起一套溯源体系,并出台政策“硬杠杆”,要求制药企业、药店、医院等机构采购中药材时,都必须选择能够溯源的药材。同时要尽快推广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说,GAP启动至今已有12年,但至今全国只认证了51个品种、59家企业以及66处中药材生产基地。而常用的大宗品种约有360种,如果按照目前这种速度,完成GAP认证工作至少还需60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已认证的企业及基地甚至出现了“回潮”现象。

  目前,在质量追溯体系和机制建设上,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在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支持下,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省内5家电子信息和制药企业组成了科研团,开始利用物联网和电子标签技术,建立中药质量追踪体系。如今,在成都洞子口乡的川芎中药材种植基地和雅安三九鱼腥草种植基地里可以看到,生长中的药材都被贴上了二维条码电子标签,通过传感器便能显示药材生长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添加的肥料、农药化学成分等各种信息。

  三是鼓励药企建立种养基地。

  目前,一些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开始探索与药农对口建立种养基地,效果很好。这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把控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还能省去中间环节,并确保收购价格,在最大程度上维护药农的利益,增加药农收入。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慎明建议,由国资委组建一到两个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并鼓励民营中医药企业,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国家给予先期的资金或贷款以及税收支持,以确保中药材种植和炮制的“纯正”。

  四是建立药材储备制度。

  应尽快规划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区两级的药材储备制度和药材生产预警机制。建议采取国家和企业共同建设的模式:国家为中药材储备投入一定的资金,同时让地方上的大药企按区域承担储备任务,以此来防止中药材价格的异常波动,避免不法分子借机售假谋利。

  五是多管齐下加大打击力度。

  针对中药材造假行为,业内人士建议,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打假力度。主要包括:在市场中设立药品监督站,派驻专业人员;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强公安、药监、质检等部门联手打假力度;严格执行刑法最新规定,对制假售假行为按照相关规定严处;构建诚信体系,对于商家违反相关规定,市场管理方应立即将其清理出市场,政府应加大对违法者的附加处罚,比如以身份证信息为载体,对违法人员拒绝银行贷款、社保等。

来源:中国医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