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2: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作者:张旭    时间:2013-01-08





日前,全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进工作现场会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尹力在会上强调,要依法严格把关,坚持标准不降低,加快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新修订药品GMP),提升我国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医药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可以预见,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促进医药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还会相继出台。在相关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新一轮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幕已徐徐拉开,鼓励行业集中和淘汰落后产能已不可逆转。因此,2012年可谓“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元年”。新年伊始,盘点一下我国医药产业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为转型升级所做的各种努力甚为必要。


  给力:推动新修订GMP实施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以及《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确定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末药品生产秩序要得到进一步规范,药品安全保障能力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药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满意度显著提升。为此,药品生产企业要在2015年底前全面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切实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使医药产业跃上新的台阶。


  自2011年3月新修订药品GMP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宣传实施力度,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已经率先通过认证,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来自国家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30日,全国有597家企业获得699张新修订药品GMP证书。


  根据预估,此次新修订GMP改造或将淘汰500~1000家药品生产企业,考虑改造成本及后期运营成本的增加,未来数年小企业破产及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大型药企转让将是行业趋势,产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定,对不能通过新修订GMP认证的企业,允许其进行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申请,将其产品转让出去。“有能力的吸收,没实力的退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认为,允许技术转让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药品文号太多的问题,有利于产业整合,让更多优秀企业拥有更多的品种资源,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新修订药品GMP的同时,通过组织实施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也带动了我国药品生产质量保证水平与国际接轨。据了解,我国目前共有160家原料药生产企业的450个原料药、103家制剂生产企业的143个制剂品种获得国外GMP认证,未来我国有望加入PIC/S,成为会员单位。《通知》中规定,对已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或药品检查国际公约组织PIC/S成员单位药品GMP认证检查的生产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其检查复核认定符合新修订药品GMP要求后,可直接通过认证。


  努力:调整产品结构


  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品结构调整至关重要。随着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强力推行,很多药企在2012年开始由过去的抗生素类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向抗生素类与专科用药类协调发展的方向调整。


  2012年3月,石药集团有限公司在京举办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PEG-rhG-CSF和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上市会,正式进军抗肿瘤药领域。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表示:“我国癌症等重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然而,大量肿瘤治疗新药都依赖进口,使得公众医疗费用负担沉重。‘十一五’期间,石药集团承担了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共研发完成40种新药,其中5种已经上市。预计‘十二五’期间,石药将上市12种新药。津优力和多美素的成功上市,打破了国外制药企业在同类产品上的垄断,有助于部分缓解老百‘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有专家指出,医药企业要大力研发满足我国疾病谱中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创新药物,例如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精神系统用药、免疫系统用药和疼痛控制类药物等。同时,要大力开发生产供应老年人用药、儿童用药和孤儿药等。要开发原料药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膜分离、手性技术、新型结晶、生物转化等,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质量、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要开发制剂新技术,加强缓释、控释、透皮吸收、黏膜给药、靶向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医药领域进一步挖潜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开始探索多元化经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涉足医疗服务领域和快速消费品、日化领域。卫生部数据显示,2012年社会资本办医有不断加速之势。受益于扶持政策细化,2012年药企创建或收购医院也迅速增多,金陵药业、千红制药、复星医药等药企利用资源优势,纷纷加入“从医”大军。而与此同时,凉茶、牙膏———越来越多的快消、日化市场上,也频繁闪现着广药、云南白药等制药企业的身影。


  合力:提升研发能力


  制药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好的产品,好产品是研发出来的,因此提升研发能力成为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动力。


  由于本土企业大多受限于规模较小,因此合作研发就成为了一种趋势。2012年3月,由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干细胞联合研究中心(INCOSC)联合主导的973计划、中国GPCR新药创制联盟项目联合启动会议隆重召开。会上正式启动中国GPCR新药创制联盟项目,旨在将GPCR联盟打造成中国医药产业的国家队、中国未来最大的医药产业集团。GPCR是G蛋白偶联受体的简称,它是细胞信号传导中的重要蛋白质,同时也是一类极其重要的药物靶点。50%以上的临床用药以及正在研发中的药物均作用于GPCR,全球20种最畅销的药物中有12种以GPCR为靶标。


  除了本土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还有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自身研发能力。例如先声药业和百时美施贵宝签署协议,共同开发百时美施贵宝的BMS-795311。根据协议,先声药业将获得研发和在中国商业化运营BMS-795311的独家授权,而百时美施贵宝则保留该产品在所有其他市场的专属权。两家公司将共同制定BMS-795311的战略发展规划,探索该化合物在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进展方面的临床应用潜力。该化合物的前期研究开发工作将由先声药业负责。


  除了与跨国企业合作,本土企业还可以和CRO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新药。全球最大的上市CRO公司(按收入计)科文斯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毕红钢告诉记者,CRO公司可以通过与本地医药公司合作,为其提供通向全球市场的途径,同时为客户节省药物研发过程的时间和成本。例如,科文斯中国曾与一家中国公司合作,满足其在美国的研发需求。他们制定了详尽的项目方案,包括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早期临床研究。通过与客户的密切沟通,向客户报告研究执行情况和数据分析,向其建议下一步应该实施的方案,并在有需要的时候建议其修改现有方案。对于客户而言,CRO是客户的顾问、科学家和监管法规方面的策略师。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