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业整合进入快车道,包钢稀土收编12家企业


作者:刘畅    时间:2013-01-07





  经历2年多磨合博弈,内蒙古稀土企业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2012年12月27日,包钢稀土与内蒙古自治区12家稀土上游企业签署了《整合重组框架协议》。

  对被整合的12家企业,包钢稀土本身,以及整个北方稀土行业的发展,虽然无法实现皆大欢喜,这样的结果还是被认为是多赢。

  ■被重组

  “此前反反复复地谈,现在看到的这个框架协议基本上表明双方就大的方面已经达成了共识。”12家企业之一的工作人员李先生对新金融记者说,“一年的有效期其实就是完善细节条款,不出大问题,一年内应该会签署正式协议。”

  在业内看来,这样的结果“是早晚的事”,毕竟这是“国家对行业进行整合的重要一步”。

  长期以来,中国稀土产量世界第一,却缺少行业话语权,行业利润被吞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分散,无法形成一个声音说话。为实现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建立地区规范有序的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分离和市场流通秩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由包钢集团牵头,联合甘肃稀土集团等企业组成北方稀土集团,而包钢稀土的区内整合则为北方稀土集团的建立迈出第一步。

  据介绍,此次宝钢整合主要针对区内35家稀土原料加工企业,目前实现补偿关闭18家、淘汰关停4家,其余的实行整合重组。

  “国家的大方向是这样的,我们自己心里也很清楚,”李先生说。在他看来,与其被直接关停,还不如被包钢稀土重组了好,“无论怎样也不至于关门回家。”

  业内一知情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国家开始对稀土进行管理的时候,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心知肚明了。他表示,当年华美稀土做得很好,甚至有能力收购包钢稀土,“但人家能看清国家的趋势,后来直接全资卖给了包钢稀土。”目前,华美稀土成为包钢稀土旗下盈利能力较强的一个子公司。

  至于更小规模的稀土冶炼厂则不得不面对停产关门的结局。包头一小型冶炼厂的女负责人介绍,“我们这样的规模就算是想要被重组,人家也未必能看得上,而目前从采矿证,到冶炼、分离、出口指标都分给了包钢稀土,我们这种‘非正规’的迟早要关门”,她对新金融记者说。对于其“非正规”的身份,其毫不避讳,因为她的厂已经4个月没有生产了,“春节之后,我就不干了,和朋友一起开餐馆,店面都选好了。”

  ■利好?

  整合迈出第一步之后,行业未来趋好成为了普遍共识,无论开采者还是经营者,对稀土未来价格上涨的期盼正在观望中流传。

  去年下半年以来,稀土市场较为低迷,稀土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对此,包钢稀土宣布于2012年10月23日起,公司所属包头稀土矿的焙烧、冶炼分离企业及应用南方稀土矿的全南包钢晶环公司、信丰包钢新利公司停产一个月,12月24日宣布再停产一个月。直至12月27日整合消息的发布,都未对市场价格产生太大的影响。

  据百川资讯监测数据显示,前年10月23日,国内氧化镨钕均价为29万元/吨,金属镨钕均价约37万元/吨。2012年12月28日,二者价格分别为30万元/吨和40万元/吨。

  在从事稀土贸易多年的尚莉看来,三四个利好消息也没让价格真正好起来,“对这样的消息反应越来越平淡”。她告诉记者,2012年基本上没赚到钱,目前还在观望,手上的货先压着,“如果春节后行情能好,就继续做下去,否则就考虑转行了。”

  百川资讯稀土分析师杜帅兵认为,目前需求不好,加之年底很多稀土深加工企业都宣布停产了,所以上下游都是观望状态,“下游方面能不买就不买,上游企业看到包钢稀土停产和重组的消息,心态可能比较好了,能不卖就不卖,尤其在包头市场上更是这样。”

  但对于春节后的期望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杜帅兵对新金融记者说,之前包钢稀土也有过停产,但“这次连续停了3个月还是首次”。他认为,以包钢稀土的影响力,连续停产几个月,且对外不提供矿,“加上私矿查得比较严,很多企业就没法生产。”

  总体来说,资源还是少了,“一旦节后市场成交回暖,价格就有可能上涨。”

  ■后效

  根据《框架协议》,将被重组的12家企业及其股东同意无偿向包钢稀土转让本企业51%的股权。同时,包钢稀土将在人才、技术、资金、稀土资源、指令性生产计划指标和产品出口配额方面给予12家企业支持。

  “我们看重的是稀土资源、指令性计划指标和出口配额方面的支持,”李先生说。

  2012年7月,国家下达了2012年度第二批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其中给内蒙古的第二批指令性计划是稀土矿产品25000吨、稀土冶炼分离产品17500吨。而内蒙古所有计划全部下达给包钢稀执行,与第一次指令性生产计划完全一样。

  而在去年年底商务部下发的2013年稀土出口企业名单中,内蒙古地区也仅有包钢稀土旗下的几家子公司在列。

  也就是说,内蒙古所有的稀土采矿,冶炼,分离产品以及出口份额都在包钢稀土一家手中,“其他不属于包钢稀土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原则上是不符合规矩的,”上述业内人士说。

  “等以后成了包钢稀土的子公司,通过内部协调,我们也可以从包钢稀土的各个指标中分到一杯羹,”李先生表示。

  上述业内人士则给出了另一种可能,“也可能这些民企直接成为包钢稀土底下的一个工厂,按照一定数量生产产品,之后统一卖出去。”当然,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重组手续办理完毕后,对12家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范围进行统一规划,对其产业、产品布局结构进行相应调整”的基础上。

  目前,稀土企业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个企业生产和销售等计划都不统一,“整合之后应该能够控制产量,更重要的是统一管理包头地区甚至北方的稀土市场。”杜帅兵分析,“从整个行业来说,包钢稀土是老大,它的影响力增加,有助于控制总量,政府方面也会好管理一些。”(新金融记者 刘畅)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