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优势减弱,煤化工产业需向高端转变


作者:陈祎淼    时间:2012-12-21





“近年来,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高达6.8%,对外依存度2011年为54.8%,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60%。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会长李勇武近日在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表示,根据这一资源禀赋特征,化学工业必须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实施原料和产业、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现代煤化工的发展,为适应我国资源禀赋特征、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调整化工原料结构、实施石油替代战略做出了重大贡献。


  项目不能一哄而上


  李勇武表示,“十一五”以来,我国现代煤化工取得了巨大成就。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主要产品的产能、产量保持世界第一。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迅速向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等煤炭资源富庶区集中,使煤化工走上了一体化、大型化发展道路。


  煤化工示范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华集团应用自主技术,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百万吨煤直接液化制油工程,180万吨甲醇制烯烃示范工程进入商业化运行,全球首套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已经投产;内蒙古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今年顺利打通工艺流程;潞安集团、伊泰集团、神华集团自主创新开发的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也投产运行。神华宁煤、大唐多伦50万吨MTP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阶段。


  围绕煤化工的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我国自主开发的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向国外转让,自主开发的世界首套水煤浆水冷壁气化工业装置综合性能优异,神华煤直接液化核心技术已在美国、俄罗斯等七个国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DMTO已完成二代技术开发,FMTP技术具备了工业化示范条件。煤间接液化、煤制乙二醇、甲醇制芳烃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现代煤化工示范装置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李勇武认为,今后十年是煤化工发展的黄金时期。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要认真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搞好统筹规划。现代煤化工刚刚起步,各地发展的热情高涨,要吸取以往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教训,根据煤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条件,综合论证、科学布局,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基地建设。二是要依靠技术创新。现代煤化工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为延伸产业链和提高竞争力、为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环和梯级利用、为实现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煤化工发展道路。三是要发挥煤化工专委会的作用。“煤化工专业委员会”既有煤化工企业的决策者,也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互补性很强。要充分发挥行业协调管理和建言献策的职能。


  传统煤化工需向高端转变


  工信部原材料司司长陈燕海在论坛上就推进煤化工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几点期望。


  一要充分发挥现代煤化工在替代能源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家知道,“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能源禀赋特征。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原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逐年快速递增,给工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加快煤化工尤其是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对于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有利于通过能源多元化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有利于促进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积极探索传统煤化工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产业升级的实质是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目前,我国的煤化工产品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传统优势日益减弱。煤化工行业要把攻坚的重点放在传统产业如何依靠技术进步、发展模式创新和产业链重组来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上,下大力推动传统煤化工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实现粗加工向精加工、绿色加工的转型,提高我国煤化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国际竞争力。


  三要推动现代煤化工向园区化、基地化、一体化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应当坚持以示范为主,加强自主创新,建立健全技术装备研发体系。要根据我国煤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综合条件,合理布局,集中集约,上下游一体化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鼓励煤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煤化工企业与煤炭企业结合,化工生产与能源转换相结合,实现煤炼化、一体化、循环化发展,提高煤化工产业的竞争力。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指出,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上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比如,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低、能源安全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总体讲,目前我国的能源工业虽大但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体制机制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他指出,根据我国的能源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要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李冶从战略的高度做好技术储备,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掌握应对国际能源形势变化的主动权和控制力。要推动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煤炭利用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能源转化效率,进一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企业重组和产业链延伸,形成集煤炭开发、加工转化、电力、化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能源基地,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率、低排放、长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本报记者陈祎淼)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