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安全技术期待“弯道超车”


作者:吴艳    时间:2012-12-19





  21.0812万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62.3871万人死亡;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27起,造成451人死亡……看到这组我国2011年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你是不是觉得触目惊心?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汽车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与此同时,道路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多,悲剧几乎每分每秒都在发生。也正是因此,目前,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已成为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厂商也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相关领域的专利布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但国内汽车企业在汽车碰撞安全领域的专利实力还相对较弱,和行业巨头之间相比有一定差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国内汽车企业应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充分利用专利分析,快速提高创新效率;与此同时,行业各主体之间也需要有效实施产业链优化,充分发挥技术集群和产业集群效应。


  现状 专利申请持续增长,总体技术实力较弱


  1769年,法国炮兵技术军官尼古拉斯·古诺制成了用蒸汽驱动的车辆,在试验中撞到了兵营的墙壁,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起交通事故。此后,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多,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据了解,影响汽车碰撞安全的因素很多,但是从技术水平和实际影响碰撞效果的角度看,安全车身、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安全座椅是影响汽车碰撞安全的最大因素。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组织的2012年度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汽车碰撞安全课题组也从这4个方面,对汽车碰撞安全行业的专利状况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该课题组负责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副主任诸敏刚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1970年以前,全球范围内与汽车碰撞安全相关的专利申请相对较少;此后的20多年里,汽车碰撞安全专利申请稳步增加,从每年的几百件增加到每年接近2000件;1995年之后,人们对汽车碰撞安全的认识已非常充分,汽车碰撞安全技术也趋向成熟,专利申请量呈现缓慢增加的状态,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基本上维持在3000件左右。截至2011年,全球的安全车身、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安全座椅4种部件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达6万多件。


  我国在汽车碰撞安全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也一直呈现连续增长的态势,从1985年的2件专利申请增至2004年的473件,2005年以后进入稳定增长期,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基本上维持在700件左右。截至2011年,中国该领域专利申请量一共为7203件,其中国内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为2956件,国外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为4247件。“从申请人构成的角度分析中国汽车碰撞安全领域专利申请不难发现,国外申请人基本上是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个人只占很小的比例。而国内的个人申请占了50%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专利申请在研发方向上与市场需求脱离,商业价值较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汽车企业在该领域的总体技术实力还较弱,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和行业巨头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诸敏刚表示。


  趋势 专利竞争异常激烈,世界巨头各有高招


  目前,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已成为考量汽车总体性能优劣的主要参考项目之一,汽车碰撞安全技术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储备已成为增强整车企业综合实力必练的“内功”,国际知名整车企业无不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专利部署,积极谋求在汽车碰撞安全行业的领先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整车巨头们可谓各有高招。


  安全车身是汽车安全领域的重要技术分支,安全车身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碰撞安全,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中,日、德、韩、美是主要技术来源国,这些国家的汽车巨头之间专利竞争激烈。为了获得前沿技术、占领市场份额,不少企业采用控股、兼并和联盟合作等手段,力图在激烈的“战争”中求得生存并发展壮大。“在安全车身领域,福特、沃尔沃(被吉利集团合并之前)、马自达就是以联盟的方式,优势互补,实现了安全车身技术的整合。”汽车碰撞安全课题组组长、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机械发明审查部副主任王晓峰介绍,这3家公司在车身安全方面均达到相当的成熟度、车身安全设计理念本质相同而又有不同侧重、专利质量和技术实力各有所长的整车企业通过联合,形成了领先的并且能够为自己所独有的安全车身技术和具有出色安全性的整车车身架构。安全带也是保障汽车碰撞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件,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它能够很好地将人固定在汽车上,避免或者减少乘客受到伤害。正是因此,世界各汽车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加大投入,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改进方向,在全球和中国安全带专利申请均名列第一的日本高田,利用灵活的专利策略,一直引领着该领域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据了解,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高田根据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状况,采用自主研发和与汽车巨头共同开发的方式,除了在本国进行专利布局外,还先后在美国、欧洲部署了大量专利。2003年之后,其又将安全带专利申请的重心转向中国。据王晓峰介绍,日本高田在安全带不同部件之间,根据其重要程度和是否容易被模仿等因素,采用了不同的专利申请策略,使日本高田在专利申请成本的最小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两方面受益。目前,日本高田已在中国编织了严密的专利网,有效保护了其核心技术,同时也维护了其在中国的销售和市场。而在安全气囊和安全座椅领域,世界知名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也是各显身手,利用专利“跑马圈地”,占据了有力的技术优势。


  策略 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汽车碰撞安全行业技术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准入门槛,我国在安全车身、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安全座椅方面均投入了巨大的研发力量,但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专利产出较少,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在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同台竞赛技中都不占优势。“相比于单纯的技术购买或市场换技术这样的技术发展策略,无论是自主研发式技术创新,还是引进技术后消化、吸收再创新,均能够从更基础的层面上提高我国汽车碰撞安全行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诸敏刚如是说。


  而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开展专利分析、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至关重要。通过专利分析,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研发方向,寻找创新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在所见长的技术分支中进行大量的再创新。这一方法对于起步较晚、技术积累较薄弱的国内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而言,是弥补技术空白、实现弯道超车的一种可行方法。“但是,对于再创新取得的成果,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一定要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诸敏刚表示,因为这不仅为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机制,同时也为企业扩大无形资产、提高自身软实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针对国内汽车企业自主创新中普遍存在的研发周期长、研发力量分散等问题,王晓峰认为,行业之间也迫切需要实施产业链优化。尤其是在国内汽车行业还不具备雄厚研发实力的情况下,行业各主体间更应该通过专利技术合作实现研发力量上的优势互补,通过完善的专利申请策略实现研发成果的保护和共享,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良好的合作机制,逐渐形成技术集群和产业集群,最终提升中国汽车碰撞安全行业的整体实力。(本报记者吴艳)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