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十年,中国苗木产业巨舰扬帆起航


时间:2012-10-22





  2001年-2011年,全国绿化观赏苗木种植规模扩大近4倍,年销售额增长近14倍,行业效益、产值、影响力显著提升。经过10年探索,市场管理逐步规范,产业扩张更具理性,信息渠道趋向多元。一个载负着生态、环保、民生使命的苗木产业巨舰,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破浪前行。


  苗木行业规范普遍建立


  最近10年,我国苗木行业在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10年来,林木种子“三证一签”制度逐步完善。


  2002年11月,国家林业局颁布了《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对林木种苗生产者、经营者要求按规定生产、经营,取得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年报制度,使用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的品种名称,并同时注明良种编号。这使得国内从事林木种子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有了规范约束性制度,为林木种苗的科学生产、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提供了制度保障。质量合格证和种苗标签的相关规定出台之后,“三证一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落实。


  2003年5月,面对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国家林业局颁布了《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明确指出种子、苗木等的引进实行国家林业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两级审批制度。其中规定,木本绿化树(胸径大于5厘米,高度大于2米),如桑科、棕榈科、木棉科、苏木科、柏科、杜英科等,每批次引进限量50株,年度引进限量1000株,并对引种申请、审批、检疫监管作了详细规定。这既满足了国内需求,又利于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行业度过严冬更加理智


  2001年,我国苗木生产规模约11.6万公顷,到2011年已达56.2万公顷,扩大了近4倍,全国形成多个绿化苗木产区,花卉苗木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


  苗木产销方面,10年来各地的造林绿化、市政建设等绿化工程风起云涌,苗市销售高潮迭起。尽管苗木价格和销量随着市场供求波动频繁,但销售额一直呈上升趋势(如图)。其中,2002年-2004年苗木销量飞速增长,年均增长率52%,2005年销售量132.5亿株,达到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并未跟得上种植面积和苗木产量的增速。2003年开始,生产过剩直接导致了苗木行业长达4年之久的“严冬期”。2004年后,中小规格苗木价格急剧下降,严重滞销,规模小、经营分散的苗农由于缺乏周转资金,难以维系。苗木行业的这次动荡淘汰了许多苗木生产者,其中不乏中小型苗木企业。2006、2007两年,统计显示我国苗木的生产面积下降了近3%。而事实可能比数字更具说服力——许多苗农刨掉地里的苗子当柴烧,不再从事苗木生产。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日益火爆的房地产市场使“冬眠”的绿化苗木行业苏醒过来,并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经过严冬考验的企业更加理智,业界人士一致认为,必须加强国内外的交流沟通,不断革新技术、理念,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发展。


  信息交流平台覆盖全国


  苗木行业的交流从来没有像近10年来这么频繁、广泛而且深刻。


  2003年9月,山东潍坊开始举办首届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同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举办的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拉开帷幕;2004年春中国(萧山)花木节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随后,每年一届的三大节会鼓舞全国多数省区兴办各种形式的苗木专业展会。以山东滨州、河南鄢陵、江苏沭阳、安徽肥西、浙江萧山等地为代表,涌现出众多特色花木之乡,苗木行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品牌效应凸显。


  在苗木行业盛大节会上,苗圃建设、良种选育、抚育管理等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推广传播开来。花木城、展览会、行业协会、园林网站等平台广泛覆盖,使苗木生产、工程施工、树木养护、园林机械等产业链各个环节有了稳固衔接。


  例如,新品种苗木的研发与推广是近10年林业科研单位工作的重点之一。他们围绕耐盐碱、耐寒耐旱、速生、抗倒伏等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响应国家“南木北移”的战略决策进行优良品种驯化。通过多元的信息交流平台,改良型苗木新品种迅速推广。速生法桐、速生白蜡等新品种深刻影响了“法桐之乡”济宁李营镇、“白蜡之乡”滨州皂户李镇,被各地绿化工程的实践证明为卓有成效。另外,进口彩叶苗木、保护知识产权等新鲜话题也通过论坛、协会等引发业内深入思考和广泛热议。


  探寻生产的标准化之路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更多中国民众也认识了世界,明晰了中国各行各业在国际社会所处的位置。在苗木行业,苗木生者更加频繁地走出国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国外同行先进技术经验。许多苗木生产者看清了我国苗木质量差、生产管理落后的行业现状,开始借鉴国外苗圃发展经验,探寻苗木生产的标准化之路。


  在保证育苗面积、苗木产量的前提下,育苗者更注重新技术以及产值和效益的提高。容器苗凭借成活率高、管理方便、移栽容易等优点成为苗木企业感兴趣的话题,有业界人士甚至断定,容器育苗是未来苗木生产的必然选择。


  各地苗木协会为标准化奔走呼号,林业科研单位不遗余力编制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苗木企业不惜投入重金进行标准化生产尝试……我国苗木生产者不断拓展着标准化的内涵和外延,标准化苗圃、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苗木质量分级等新的术语广泛传播。可以想象,曾经不分株行距、不需整形养冠、不考虑分枝高度等的生产管理方式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的生产管理理念。


  苗木从业者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到2009年,苗木销量超过100亿株,销售额同比增长13%,2010、2011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5%。2011年,全国苗木销量水平跟2006年相当,但销售额已达544.3亿元,是2006年苗木销售额的两倍多。


  回顾风雨10年,苗木行业依靠量的增长来提高产值的时代结束了,用高质量的苗木生产引领市场消费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追求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等已是苗木行业精英的共识,将鼓舞行业“巨舰”勇往直前。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