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未能脱困市场需求低迷,有色金属反弹底气不足


时间:2012-09-11





  8月底,在美联储新一轮宽松预期刺激下峰回路转的有色金属,反弹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纷纷升至前期高点的阻力位附近受压回落。政策预期是利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全球制造业在8月份没能走出困境,使得需求难以与政策预期形成合力,导致有色金属在需求担忧和政策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反弹底气不足。


  海外政策预期利好限制金属下行空间


  首先,欧洲局势在扯皮中逐渐缓和,欧洲央行救市行动在9月份将得到兑现。欧洲央行将通过非常规政策措施为银行和企业提供进一步支持,以缓解欧元区金融市场分割所带来的边缘国家私营市场融资压力。放宽抵押品标准和降低扣减比例是第一步。但在严峻的形势下,买断银行和企业债务等更为激进的做法也可能继而出台。


  其次,美国新一轮宽松在9月份推出的可能性增大。8月22日,美联储发布三周前的FOMC会议纪要显示,如果经济增长无法持续上升,许多FOMC成员都支持额外的货币政策刺激。失业率和通缩是美联储推出新一轮宽松考量的经济指标,而压低市场利率,助推经济复苏是美联储推出定量宽松的目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当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升至1个多月的新高,即37.2万人,暗示美国就业市场回暖势头出现停滞。此外,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8月份开始回升,从7月份的历史低点1.4%~1.5%回升至1.68%,而名义利率提出通胀因素之后,即为实际利率,也呈现不断回升的势头,这就需要美联储推出新一轮宽松压低不断反弹的长期实际利率。


  全球制造业未能摆脱收缩的困境


  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依旧低迷,未能摆脱收缩的困境。数据显示,汇丰公布中国8月份制造业PMI初值从上月的49.3下滑至47.8,目前的汇丰PMI数值已经接近于2008年9月份,显示当前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从具体分项指标看,除了就业指数与上月持平、产成品库存指数回升外,其余分项指标均比上月下滑。


  欧洲制造业PMI尽管环比略微回升,但是依旧处于枯荣分水岭下方。8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升至45.3,为4个月的新高,但是依旧没能摆脱2011年8月以来处于50以下的收缩困境。而作为欧洲两大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8月份制造业PMI分别回升至45.1和46.2,但也依旧低于50的枯荣分水岭。8月份美国制造业PMI预览值虽然也自上月的51.4升至51.9,但仍然远低于近3年平均水准。其中,制造业产出指数自51.7上升至52.4;新订单指数自51.0上升至52.6,但出口订单出现了进一步下滑。


  需求低迷,秋季补库活动尚未启动


  对比往年,8月份是为“金九银十”备货补库的季节,但是从现货市场来看目前还没有看到明显的补库迹象。现货市场,铜按需采购,铜价超过5.6万元就接货寥寥,升水自8月中旬的300~370元/吨回落至8月28日的30~130元/吨。铝现货市场,下游采购清淡,库存压力不断增加,当前铝现货市场库存再度突破90万吨,长时间维持贴水;锌现货市场出货的较多,但是下游接货的很少,冶炼厂加大出货力度,社会库存达到51.67万吨;铅下游采购相对其他有色金属要好,广东和上海的两地库存降至10万吨左右,但主要是铅蓄电池扩张产能所致,因去年环保整顿,导致电池库存减少,今年扩产补库,但是消费却没有太大改善,7月份铅蓄电池产量较6月份出现明显的回落。


  8月份线缆开工率较7月份回升4.55至76%左右,但依旧低于去年81%的开工率,电力设备中发电设备产量出现24.52的负增长,用铜量较大的电力电缆产量在7月份较6月份环比回落12%。而家电方面对铜需求更加疲弱,7月份空调和冰箱产量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7.97%和5.82%,从而7月份铜管开工率降至70%以下。


  作为铝消费两大领域,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对铝材订单都没有明显的增加,导致7月我国铸造铝合金企业开工率在近两年中首次跌破六成,为56.97%,环比下降6.9%,同比下降9.12%。7月份尽管房地产销售出现回暖,但是新房开工和房地产投资依旧处于负增长,而汽车产量在7月份同比增长仅仅只有10%,环比则下降6%,且汽车库存偏高。


  铅锌方面,铅蓄电池产量增速相对较高,但是主要是由于环保整顿导致去年基数较低的原因,环比下降12.4%,暗示7月份铅需求也步入低迷之列。锌消费萎靡,在基本金属中首屈一指,7月镀锌行业平均开工率为78%,较6月的79%下降了1个百分点,镀锌行业开工率自今年5月起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下滑。受到国内房地产从严调控影响,终端订单继续下滑,据生产镀锌管的厂家反映,镀锌管主要用于水煤气管、建筑脚手架以及消防设施,今年房市需求萎缩,订单情况远不及去年同期。


  总之,美联储新一轮宽松预期升温,金融属性使得资金偏好有色金属,使其阶段性反弹。然而,现货基本面相对清淡,再加上政策力度不足,金属反弹持续性有待观察。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