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小家电行业迎来并购整合潮


作者:张丽娜    时间:2011-08-29





  爱仕达收购步步高,苏泊尔持续被增持、奔腾电器确认将被收购

  小家电市场被公认为“中国家电业最后一块利润奶酪”。在内外资同时洗牌市场的同时,业内认为,目前小家电的格局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收购,增持



小家电市场的利润诱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跨入这一行业。7月12日,爱仕达发布公告称,同意由全资子公司浙江爱仕达生活电器有限公司以2288万元的价格收购东莞步步高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小家电业务相关资产,寻求从炊具向小家电领域的跨界扩张。此前,SEB曾想收购爱仕达控股权而不得,转向收购苏泊尔。而就在7月11日,飞利浦电子公司对外确认,收购奔腾电器(上海)有限公司案有望于今年第四季完成。据透露,飞利浦将为此付出大约20亿至25亿元人民币。记者了解到,飞利浦目前正在进行尽职审查,交易完成后,奔腾将并入飞利浦优质生活事业部家居护理业务。飞利浦收购奔腾消息正式公布前3天,苏泊尔控股股东法国SEB(赛博电器)对外宣称,已收到中国商务部批复,原则同意苏泊尔集团及创始人苏增福向其转让大约20%的股权。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交易完成后,SEB国际持股将达71.31%,苏泊尔集团持股降至11.76%,创始人苏增福将不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这意味着,苏氏家族正进一步从自己创办的公司中抽身。粗略计算,SEB之前曾以大约50亿元人民币获得苏泊尔51.31%的股份。如果交易以眼下二级市场股价计算,它将为此再度掏出大约17亿元。

两个曾经活跃多年的本土民营小家电品牌苏泊尔、奔腾电器,一个持续被增持股份,一个确认即将被收购。而内资之间的吞并也纷至沓来,对于小家电行业来说,内外资“大拿”的这一系列动作,有些让人措手不及。

“移情”导致的“外嫁”

飞利浦收购奔腾电器传言已久,但记者尚未得知收购细节。之前获得的信息是,交易涉及奔腾电器团队、销售渠道及品牌,但不含土地及厂房。奔腾创始人刘建国认为,这是一笔“挺划算的交易”。家电业研究专家刘步尘表示,他最初听到的交易额是10亿元,如达到20亿元,算是笔好买卖。苏增福及其家族也赚了不少。记者获悉,2007年,国家商务部批准时的文件显示,苏泊尔集团、苏增福、苏显泽以每股人民币18元价格分别向SEB转让9.71%、4.24%、0.43%股份。苏增福、苏显泽直接套现1.5亿元。而此次受让价为每股30元,苏氏家族减持套现高达34亿元。即便交易完成,苏泊尔集团仍持有苏泊尔大约11%的股权。业内人士分析称,创始人大赚的背后,是他们的心思早已不再聚焦小家电:苏氏家族正在大举进军房地产,刘建国则钟情高尔夫行业的生意。由此,被视为“中国家电业最后一块利润奶酪”的小家电市场,相当部分利益将由此让渡给两大欧洲品牌。

本土企业的“移情”,似乎正中外资收购方的下怀。飞利浦大中华区董事长、执行副总裁孔祥辉几天前表示,公司家居护理业务部全球总部已迁至上海,收购奔腾,将有利于拓展产品线,加速布局中国厨房电器市场。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说,收购有望弥补飞利浦在三四级市场的短板,直接壮大营收与市占。中怡康数据显示,2007年奔腾营收已过10亿元。2011年1至4月,奔腾电饭煲市占率为7.5%,名列中国第三名;电磁炉、电压力锅名列第四名。而SEB增持苏泊尔更是透露出野心。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苏泊尔的收入规模为56.22亿元,实现的净利润为4.05亿元。今年一季度营收与净利同比增长均超过30%。据介绍,中国小家电市场的壮大让SEB开始有了长远布局。眼下,它不但增持苏泊尔股份,还在武汉布局庞大的生产基地。苏泊尔总裁戴怀宗表示,武汉基地已引入SEB的生产线和制造工艺,未来小家电行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规模化的竞争。

竞争将更加残酷

一边是并购事件频频发生,一边是小家电巨头内部整合加速。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外资的频繁进入以及新企业规模的增长,奶酪并不再像以往一样唾手可得,行业竞争正变得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更加残酷,利润率下降是导致这些小家电行业并购、品牌内部整合的最主要因素。”四川苏宁生活电器经理李菡认为,通过并购与内部整合,共享平台,“以大带小”实现资源、产品组合、市场的最优配置,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以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对手。

家电行业人士表示,外资和国内企业在小家电多元化经营上思路不谋而合,寻求持续获利方式是最大的原因。据悉,目前,如果算上二三级市场以及一些杂牌子,小家电品牌大概不下数百种。小家电的利润普遍比大家电高出10%以上,一些杂牌子的利润甚至高达50%。正因如此,小家电领域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家电行业最后一块利润奶酪”。而随着消费者选购产品对品牌认知度的提高和小家电行业的相关准入门槛的提升,小家电行业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来源:消费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