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应有“稀缺性”


时间:2010-06-01





  虽然中国的稀土出口因为国家强制缩减采矿点、规范采矿证管理等措施,近年来出现了价格上扬趋势,但是看看今年非稀缺资源的铁矿石价格,中国的稀土价格是否应该同步以体现应有的“稀缺性”呢?


  根据“2010国际稀土峰会”上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稀土探明储量已经从1995年的4300万吨、占全球43%,下降到2009年的3600万吨、占全球36.52%。这个趋势,给中国包括稀土在内的稀有金属资源开采、利用、出口敲响了警钟。


  国际铁矿石三大巨头为何能坐地起价年年得手?首先是主要需求地——中国自身的铁矿石产量和品质等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高。其次是在全球铁矿石主要产地中,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的品质最佳,且全球铁矿石海上贸易主要由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澳大利亚力拓三家国际巨头供应商垄断。


  从“不是能够控制价格、就是能够控制产量”的垄断定义来看,当刚性的铁矿石需求遭遇到卖方垄断格局时,交易价格主动权被垄断方操控在所难免,这种时候巨量刚性的需求反而成了一种谈判的劣势。而这种公司垄断的情况又不同于政府出口配额限制等方式,完全不存在违背WTO规则等问题。


  在钨、锑、稀土等稀有金属资源领域,中国的供给垄断优势远远大于铁矿石巨头们的优势,但是对于价格的掌控程度却远逊于国际铁矿石巨头们。1990~2005年的15年里,虽然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却跌了36%,国内稀土生产企业在1%~5%之间的微利状态下生存。即使当稀土行业因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自2006年开始出现回暖,较之非稀缺的铁矿石价格暴涨行情,稀有金属资源的稀缺性从价格上看仍然未达到应有的价值目标。


  国际铁矿石巨头之所以能够牢牢把握价格话语权,就是其在垄断的现实格局下不断平衡产量、价格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需求者“散沙一盘”和“各怀鬼胎”的现实状态,充分利用供需杠杆和谈判分化来主导价格连创新高。笔者认为,国际铁矿石巨头能做的,中国稀有金属资源企业只要稍作内部努力同样能够做到。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