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带动售货车升温 车企抢“摊”登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13





  近日,地摊经济成为热门,基于移动地摊的装备需求,汽车消费再次被点亮。 “要想摆摊,先要买车。”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地摊经济对车市促进较大,有利于自主创业,要摆摊就要运货摆货,买车也是地摊经济的一部分。


  多家车企争相推出 “地摊神车”


  随着各地陆续推出利好政策,地摊经济火速升温,以五菱为代表的售货车受到关注。


  6月2日, “五菱专用车”微信号表示,五菱荣光将推出翼开启售货车,打开车厢即可卖货。据悉,此款售货车售价为5.68万元起。五菱相关人士表示,这款货柜车在5月份刚刚推出,上个月卖了300多辆。6月4日销售公司的电话被打爆了,一天的接单量几乎就超过了上个月整月的销售量,截至目前销量已达到了1000辆左右。据介绍,五菱第一代翼开启售货车是在2016年上市的,当时填补了翼开启售货车细分市场五菱荣光大家族的市场空白,五菱为了满足各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客户的市场需求,不断地对左右侧翼开启、三边板吊绳、厢体材料等各方面进行优化,终于,第二代全面升级——全国首款电动飞翼配置的荣光翼开启售货车上市,乘 “地摊经济”东风,五菱翼开启售货车成为大家口口相传的人间烟火车。


  继五菱汽车之后,多家汽车制造商也紧跟热点纷纷推出地摊神车、摆摊神器、移动商铺、创富神器。江淮汽车推出的全新X系轿卡售货车日前全面上市,新车专门为地摊商贩打造。6月5日,一场以 “练摊儿”形式的直播让江淮轿卡售货车的热度再升级。据江汽集团轻型商用车营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被称为“地摊经济创富神器”的江淮轿卡售货车在两年前已经和海尔集团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于2018年达成“产品组合带到镇村,交互体验带到镇村,换新活动带到镇村”战略。目前,第一批改款售货车已经向海尔交付近400辆。不仅是海尔,在国内市场上,晾霸、今麦郎、加多宝、玉立电器等各大企业也都纷纷与江淮轿卡达成合作意向。


  在海外市场,早在地摊经济爆发之前,江淮轿卡售货车就已风靡东南亚市场。一位90后的越南小伙子,在去年买了江淮轿卡售货车后,在海云岭和岘港海边售卖咖啡和油炸小食,不仅生意十分火爆,他的江淮轿卡售货车还成了越南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胜地。


  另外,在地摊经济正规军中,吉利旗下商用车打出 “吉利远程——地摊经济,赚钱神器”的宣传口号;北京汽车晒出了旗下包括北汽EV2、北汽昌河M505在内的 “自带人间烟火气”的摆摊车型;福田汽车表示,公司的轻微卡系列产品均能服务地摊经济、小店经济,例如公司已推出的祥菱V流动售货车,祥菱V、祥菱M翼开启厢式车;长安凯程也表示将加大开启翼开启厢式货车的生产,并推荐了神骐T20车型。


  借助“地摊经济” 车企着重发力新能源车


  现代的 “练摊儿”是区别于早年间的传统摊位,说走就走的 “流动摊位”成了现代地摊经济的普遍模式。对于创业者,轻松实现打开就能卖货,锁上就能开车回家,无论从早餐到夜宵,从商圈到社区,还是从田间地头到繁华商圈,都能通过移动商铺、流动售货等多样化模式实现快速创富。目前车企推出的地摊神车具有 “好开停、好通过、好便捷”的商业活动特点,更有车身轻量化、车厢电动化、使用场景多样化的突出优势。


  据了解,适合摆摊的售货车主要是以微型客车和微型卡车为主,属于商用车,曾在推动汽车下乡的2010年市场达到高峰,全国销量超过300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9年,汽车销量2576.9万辆,商用车销量432.4万辆,占比16.8%。数据显示,2019年,微型货车累计销售65.3万辆,排名前三的车企分别为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微型客车累计销售39.95万辆,排名前三的车企分别为上汽通用五菱、金杯汽车、东风汽车。今年借助地摊经济,微型客车和微型卡车是否会再现昔日风光,尚无定论。


  在当前的经济困难时刻,任何能增进消费和就业的合法途径都值得鼓励,地摊也在可尝试范围之列,不过各方应该放平心态,不应抱有太高期待。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认为,市场应当理智看待地摊经济对于微货等特定车型的影响,目前,这类售货车、载货车利润比较低,要通过地摊经济升温的这个契机来全面提升自己。


  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地摊经济的崛起,将为汽车产品在结构调整和新品开发上带来一些启发。比如,智能配送、智能上下货的智能化产品;运载衣物、饮品、蔬菜等细分需求的功能化产品;还有方便停放,易于展开的小微产品和电动产品等,都将成为公司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纯电动车也将是未来的发力重点。


  由于国际疫情和国际贸易风险的常态化,部分就业群体的就业压力较大,因此常态化地发展地摊经济是很好的选择。崔东树认为,以此为契机发展新能源车,也是很好的选择。(祁晓玲)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