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工:练出真功夫 打好“逆风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21





  近日,克拉克森研究发布《海工市场回顾与展望》,该文指出,回顾今年至今海工市场的表现,海工装置租金和利用率均朝着2016年低位发展,最新克拉克森海工指数较今年三月份已下降了13%,新冠肺炎疫情对海工市场复苏进程的影响显而易见。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疫情影响,我国海工企业以速度换质量,向产品创新、技术攻关、管理优化、智能制造等方面精准发力,向新的市场“蓝海”进发。


  市场进入收缩阶段


  “对于海工行业而言,2019年还算是不错的一年,但是基于数据和估值,我始终认为市场并未步入其他机构所相信的所谓‘反弹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14/2015年石油价格下跌以来,海工市场一直挣扎在大量破产、合并、收购、兼并、船队强制出售的泥沼之中,其中资产价值大幅下降的情况尤为明显。


  2020年3月31日,SolstadOffshore公司宣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海工市场的持续低迷,公司进行财务重组。


  “目前经济形势将持续多久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海工行业正处于收缩阶段,对于从石油巨头到小型服务提供商的全行业来说,摆在众人面前的都是巨大的考验。”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院长邵哲平告诉记者,种种迹象表明,行业进入了新一轮公司重组、强制出售、收购和合并的高峰期,导致资产价值下降。


  10月12日,作为破产程序的一部分,美国海工船东HermitageOffshore打包出售旗下船队中总计10艘平台供应船(PSV)和11艘交通艇。今年8月,在全球油价暴跌和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流行影响下,Hermitage业务受到较大冲击,Hermitage及其28家子公司申请Chapter11破产保护。


  韩国造船企业数据显示,由于油价走低,石油需求枯竭,今年上半年韩国造船企业未能获得任何海工项目新订单。


  随着境外疫情蔓延,全球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等风险将进一步加剧,阻碍了我国海工行业全面回暖。


  “船舶延期交付,随之带来码头靠泊紧张、新船维护成本上升、资金占用、现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炳康表示,公司去年承接订单数居全国第一,尽管“大单”在手,但经营风险也大。根据合同,船舶完工后船东预付40%船款,试航交船后支付剩余60%,延期交付导致企业资金压力陡增,面对行业未来的不确定形势,公司不得不调整原定扩产计划。


  此外,原材料库存压力也让船企“喘不过气来”。为保障订单供货,很多企业提前备足了原材料,如今下游客商取消或暂缓订单,导致原材料和产成品积压,不少材料由于“定向采购”而难以转产其他产品。加之销售回款大幅减少,一些企业资金紧张甚至“断流”。


  当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处在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加快赶超的战略机遇。


  海工装备资产“去库存”提速


  9月14日,国海海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国海公司”)与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调基金”)在北京签订成立天津海工装备资产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按照协议内容,国调基金将为国海海工提供总规模30亿元的配套资金,支持中央企业海工装备资产处置项目。


  随着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国调基金30亿元配套资金的进场,中国船企千亿“库存”海工装备资产处置的步伐正在加快。面对全球海工市场新一轮危机,央企海工装备处置业务平台——国海海工正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探索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更多机遇。


  国调基金于2016年9月成立,是国资委所确定的国企改革两大基金之一,主要是对存量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布局进行市场化运作,将有利于国有企业结构优化目标更好地实现,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实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快速做大做强做优。


  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油价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刚刚复苏的海工市场再次陷入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海公司在尝试“外轮国用”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进一步加快库存海工装备资产处置。


  国海公司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海工装备资产处置三年行动方案》,充分践行中央企业库存海工装备资产处置实施主体责任,加强业务开拓与市场对接,并在各股东之间发挥好纽带作用,2020年以来成功完成多个项目处置。


  9月28日,在国海海工运作下,由武船集团建造的9000马力三用工作船“国海民和”号顺利交付给中海油服,将启航至渤海湾作业。这是国海海工主导下的首个武船集团旗下资产租赁项目,为武船集团旗下其他海工辅助船的资产盘活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媒体报道,“国海民和”轮原本由新加坡船东订造,但因市场低迷而长期未能交付。今年7月,国海海工与中海油服、天津武船海工一号租赁有限公司完成了“国海民和”号光船租赁合同的签署。该船交付中海油服后,将在渤海进行油田支持作业。


  除了“外轮国用”模式之外,国海公司还积极发展海外业务。国海公司在今年5月与SelectiveMarineServicesLimited正式签署N596自升式钻井平台光船租赁协议,这是国海海工直接与外商签约的首个海外订单。


  “疫情带来的变化是持续的、复杂的,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市场的变化,未来的情况很难预知,但是,我们有众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会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持续做好经营承接工作,使海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丁长发说。


  立足产业链高端谋发展促转型


  “此次疫情对我国船舶工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危与机并存。疫情的影响本身对行业就是一种产能出清,也给了海工公司行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机会。”邵哲平如是表示。


  当被问及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对行业的影响,邵哲平表示,这在某些方面看,对行业也是个利好。“航运企业成本下降,各国原油进口需求激增,也将使得运输需求激增。航运企业也在油价和造船价格均低的同时增加造船订单。”


  2月28日,中国船舶旗下的外高桥造船与新加坡船东签署2艘15.8万吨苏伊士型油船合同,这是外高桥造船自主研发设计,在已交付船型基础上开发的新一代绿色节能型油船,满足最新规范要求,各项性能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今年以来,南通船舶海工行业抢抓海上风电产业大发展和国内疫情防控得力、产能恢复领先全球的双重窗口期,全力以赴拓市场、争订单,实现逆势强劲增长。


  海上平台拆解市场长期以来被欧洲国家垄断,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国外产能锐减,招商工业海门基地及时研判市场形势,快速切入该领域,并于近日成功试航招商海狮3号半潜式起重生活平台,标志着招商局重工已经具备了实施海底结构、地基、系泊设备移除等平台拆解作业的能力。


  坚持高端海工装备与豪华邮轮制造“双轮驱动”,招商工业海门基地一手“去库存”,一手“抓订单”,顺利完成“大湾区一号”轮、45000立方LNG运输船等项目的交付,今年前三季度,整个基地已累计实现应税销售近50亿元,同比增长176.7%,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近十年来,我国海工装备建造行业取得了显著发展。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300米以内的完整海洋石油开发装备体系,并开始了1500米水深的勘探开发海工装备的建造。在高端海工船舶领域,如38000立方米液化乙烯运输船、200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加注船等新能源运输船,以及万吨级深海养殖工船、海洋漂浮城市、海上浮动式核能平台等各种突破传统作业能力边界的海工装备(在建或概念),正推动着我国海工装备建造行业不断迈向高端。


  “我国海工装备市场规模由小变大,近几年一直保持新订单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邵哲平表示,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产业布局正不断完善,现已基本形成以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海工装备研发、总装和配套设备生产企业集聚区。


  创新仍是行业“主旋律”


  尽管目前我国海工装备建造行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产品创新、技术攻关、管理优化、智能制造等方面,仍旧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愿景存在不少差距。


  “当前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装备领域仍面临很多发展瓶颈,仍需加大技术攻关,继续深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推动我国深海油气勘探装备创新。”邵哲平表示。


  10月16日,“2020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在广东省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高德利在报告时表示,当前我们对海洋油气的开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实现技术装备突破,如对深水用套管钻井实行一体化,进行浮式装备创新等,才有可能在油气开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以南海为例,该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油气资源最丰富的海域。根据已探明的资源储量进行计算,目前整个南海的油气地质储量约在230—300亿吨。但要在南海开发深水油气资源,面临着与全球其他海域不同的特殊挑战,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装备需求正在发生新变化,海洋油气企业对相关装备的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


  业内专家表示,虽然当前“大海工”领域有关海洋油气、海上风电等在内的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装备建造面临许多挑战,但这也意味着海工装备建造行业存在着新的需求,潜藏着新的市场“蓝海”。


  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高端装备快速发展,将带动从装备制造到能源开发利用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当前,油气价格带来的成本压力,能源结构调整的呼声,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市场压力等,使得海工业主不断提高对装备的经济性要求。这种经济性不仅体现在装备价格本身,还体现在运营成本、维护成本等长远发展问题上。此外,海工装备环保性能的高低也影响着业主的运营成本。这些因素都将纳入未来海工装备研发建造的考虑范围。


  在海上风电安装设备领域,一些大功率风机的成功研制和应用,使得现有风电安装设施在安装能力和效率上均面临挑战。目前,很多大功率的风机体量大、重量大,远超现有风电安装设备800—1200吨的安装能力。并且,大功率风机一般布置在深远海风场,这为风电设备的安装带来更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需要一批适应高海况的安装装备。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下,世界海工装备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海工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创新发展势在必行。”邵哲平表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将是推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记者王有哲)


  转自:中国水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海工装备获金融支持政策 多方面推动行业发展

    海工装备获金融支持政策 多方面推动行业发展

    日前,人民银行、国家海洋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2018-03-05
  • 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运营市场延续温和复苏态势

    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运营市场延续温和复苏态势

    2018年上半年,得益于油价稳步上涨,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运营市场延续温和复苏态势,装备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行业继续优化整合。但同时市场新造需求依旧有限,“接单难”“交付难”“盈利难”持续困扰企业。
    2018-07-30
  • 十家企业联手出资 缔造海工装备技术

    十家企业联手出资 缔造海工装备技术"高地"

    中国海工技术作为国内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创新型专业技术公司,主要聚焦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研发,包括海工装备总体设计、装备总装两个环节,以提升中国海工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
    2022-01-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