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召开运河新城建设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11-26





微信图片_20211126143531.jpg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济宁频道记者 孙莎然报道

11月26日,济宁市召开运河新城建设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由济宁市任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运河新城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高晓华,济宁市任城区运河新城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居圣春,济宁运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贤兵,共同介绍济宁市运河新城建设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运河新城建设情况

建设运河新城是济宁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任城区西跨发展的重大机遇。运河新城东起济安桥路、西至安居大道、北起任城大道、南至济宁大道,规划面积59平方公里,范围主要涉及5个街道、59个村居,户籍人口14万余人。运河新城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京杭大运河纵通南北、古运河横贯东西(新城范围内梁济运河长10.6公里,老运河长16.2公里)。

近年来,任城区坚持把运河新城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指挥部+管理部门+属地镇街+平台公司”组成了攻坚一线、城市建管的“新城铁军”。自新城建设以来,通过搭建硬载体,提升软环境,实现了新城全面起势、快速兴建。

(一)坚持规划引领,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运河新城建设要高点定位、高位谋划、高效推进。

一是产城融合方向明确。市委市政府要求,“运河新城结合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打造文化创意示范区、信息产业带动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拉动中心城区强力西跨”,全面开启济宁大运河时代。以上定位确定了运河新城产城一体的发展方向,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宜居宜业条件的同时,运河新城强化对重点产业的导入及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土地产业价值和区域产业能力,人口与资本加快聚集。

二是基础规划不断完善。为了让新城建设有根据、发展有依托,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战略,深入论证新城发展诉求,在新城当前总规、控规的基础上,主动作为、充分论证,委托相关设计院修订了《运河新城河道水系专项规划》、《运河新城城市防涝专项规划》、《运河新城雨污排水专项规划》、《运河新城竖向高程专项规划》,以及《运河新城管线综合专项规划》,各项技术导则正在完善和加快编制,为新城加快建设提供了遵循。

三是产业定位初步确定。立足大运河区位优势及新城区域产业基础,围绕“东岸文创、西岸科创,生态宜居、产城一体”的产业发展方向,初步修改完善了《运河新城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以智慧信息、商贸物流、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四大产业为主的产业架构,形成了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融合发展态势。

(二)坚持项目带动,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新城团队攻坚克难、抗压奋进,圆满完成市、区确定的挂图作战各项任务目标,多次被市挂图作战总指挥部授予“流动红旗”,梁济运河西岸道路工程专班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20年攻坚克难先进集体”、被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一是一线作战,质量为先。在全区范围内抽调术业有专攻、责任勇担当的干部,分配到项目一线,确保“一个项目一个专班、每个干部一线锻炼”,全过程抓好项目的手续完善、建设进度、统筹协调、环保安全等工作,在项目一线锻造新城“铁军”;强化对中标企业现场管理人员和建设监理、跟踪审计等第三方机构的使用与监督,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实现项目“质量保障最大化”。

二是清单管理,倒逼推进根据市、区下达的年度任务目标,分解为月计划、周任务,实行清单式管控、销号式管理。牢固树立“以发展看实绩,按结果论英雄”的理念和导向,全力推动项目全速建设。采取“一天一调度、一周一核实、一月一对表、一季一观摩”的督查考核机制,形成了新城攻坚“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保障有力”的工作局面。今年,梁济运河西岸道路、月园、核心路网、高压管廊支线土建等一批项目相继完工,建成了新城“七横八纵”骨架枢纽,初步实现了运河两岸东西贯通、新城南北两翼连结。

三是产城并举,宜居宜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城中园“中南高科·慧谷”、“中建国际·智谷”为带动,建设新城智慧信息产业带,突出运河特色积蓄发展新动能;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实施“名校+”“名院+”“名企+”战略,霍家街小学任安校区、安居中学、靳庄小学等学校相继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西院区经营步入正轨,济宁健康护理学院动工建设;融创·滨江壹号、鲁商·运河公馆、九巨龙·孝养城等高品质住宅项目相继入驻;八里庙片区、五里营河北村等棚改回迁项目正在建设,完成征收约1.3万户,生态宜居的城市形象显现吸纳魅力。

(三)坚持多方联动,新城形象日益彰显。

一是新城建设管理联动并举。根据当前新城“雏形初具、任重弥坚”的实际情况,形成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共促新城发展的工作合力,采取了“指挥部+”的管理模式,规划引导、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征地拆迁、生态安全等各项工作多点支撑、联合作战、环环相扣、整体推进。

二是新城远近目标统筹推进。结合“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调整等战略谋划工作,围绕新城发展定位与项目实施,任城区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公开招标落地了投资134.56亿元、建设运营期为十年的新城核心区一体化综合开发项目,以社会资本的融汇,缓解当前资金缺乏的困境,以基础设施的提升,吸纳产业项目的入驻,实现“才”、“财”相益,“产”、“城”共生,以不间断的发展与投入,久久为功、擘画蓝图。

三是新城内外监管条块结合。严守底线,追求高线,严密构建“廉政为本、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生态优先”的重大项目监管体系,严格实行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全程监管制度、标准化工地管理制度、现场督导制度等,力促工程建设无漏项、少增项;邀请区纪委派驻组、重大项目巡察组列席指挥部工作会议,以强化对新城项目的监督力度,全力把新城项目建设成为领导放心、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廉洁工程,一座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有“温度”的城市逐渐清晰地展现于世人。

二、运河新城明年及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

明年和今后5年,运河新城坚持新思想指导、新理念导航,高质量建设面向大运河时代、面向未来需要的现代化新城。

(一)“明晰目标”,坚持创新理念,建设以大运河文化为依托的未来之城。运河新城将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战略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历史悠久的隋唐运河古道和明清漕运盛世文化优势,不断壮大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产业优势,积极承接主城区疏朗城市空间、拉动都市区西跨的城市功能,按照“三年成型、五年成势、十年成城”的规划目标,打造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副城区。2022年运河新城将坚持“运河特色、高点定位、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目标,重点突出“运营城市”、“建管模式”、“发展方式”三个转变,以“严”、“真”、“细”、“实”、“快”的作风,统筹“全域与新城”、“核心与新城”、“筑城与留白”、“兴城与兴业”、“聚势与赋能”、“速度与质量”六对关系,实现新城建设加速度!

(二)“精致筑城”,坚持品质提升,建设以高质量为标尺的未来之城。持续推进城市功能品质系统提升,为推进都市区深度融合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一是规划提升。以运河新城核心区一体化综合开发项目为引领,借鉴学习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理念,重构运河新城城市设计,编制形成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空间规划体系。2022年完成《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核心示范区策划和概念规划设计》,进一步明晰文化、空间、形态、产业等发展路径。二是功能提升。高标准策划高能级城市功能设施,新城东部区域打造商业商务、生活服务、文化教育功能中心、运河特色文旅基地;中部区域打造品质城市绿心、开放性城市会客厅、运河沿线绿色长廊、高端运河水畔居住聚集区;西部区域建设以智能制造、信息通讯、商贸物流、大健康为支撑的绿色制造基地、现代职教中心。三是绿色发展。以京杭大运河为轴,以古运河为脉,以马场湖凤鸣湖为景,构建“两河两湖多园”生态格局,建设城中有园、园中建城、城园相融、人城共生的运河水畔公园城市,在优良生态中植入农商文旅体等业态和消费场景。探索“职住平衡”,科学配置产业、居住、商业、公建,打造15分钟工作生活圈。

(三)“广聚人源”,坚持人文尺度,建设以新市民为中心的未来之城。以人为本,加快建设生态宜居新城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快新城清迁步伐。5年内计划拆迁住宅57万㎡、老旧企业115处,实现腾笼换鸟。二是加快安置房建设速度。2022年完成投资30.5亿元、43.6万㎡的回迁安置房建设,运河水畔安居工程、雅居工程、康居工程、水韵广场和农贸市场等回迁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成使用。三是加大高品质住宅小区建设力度。2022年配合完成鲁商·运河公馆、融创·滨江壹号、泽信·云月湾、立国·人和学府、九巨龙·孝养城等高品质住宅小区建设,启动已摘牌商、住地块项目建设,提高居住吸引力、聚集度。

(四)“项目带动”,坚持基础先行,建设集聚可持续发展和动能的未来之城。按照“研究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思路,对新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阶段性梳理,抓实抓优抓准重点项目储备和建设。2022年按照“民生优先、先急后缓”的原则,计划实施21个、估算建安总投资41.36亿元的重点项目。一是水网项目。针对汛期高发的积水问题,充分结合济宁市“大水网”(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严格按照城市分区水面等规划要求,打通新城水循环,解决积水顽疾。二是公建项目。加快核心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陆续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消防等配套设施。三是路网项目。统筹新城整体发展建设需要,主要围绕打通断头路、保障民生,计划实施建安投资约3.29亿元的两纵七横7.95 公里道路和两座桥梁建设,打通关键性道路,实现新城最佳路网结构和密度。

(五)“产城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建设以新经济为动能的未来之城。突破“两城夹一河”的限制,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形成“一河连两翼”的开阔空间。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带动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围绕科技性、生态型、创新度招商引资,加快核心区内产业导入、运营,提高新城产业结构和层次的比较竞争优势,严把标准地用地关,以亩均论英雄,加快建设以总部经济、智能制造、港口物流、文旅健康为主导的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功能区。

责任编辑:申高贤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