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村庄故事】北楼村:往事越千年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2-10





  一眼千年,说的应该就是北楼村这样的存在吧。


正值蜜桃收获季节,蒙阴县旧寨乡北楼村道路两旁停满了来自各地运蜜桃的货车,分拣、验级、装箱……面对一堆堆鲜艳的桃子,桃农们忙的不可开交,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离开繁忙的街市,穿过熙攘的马路,迎面就是被称为镇村之宝的唐槐。我虔诚地仰望着历经沧桑的古树,只见遮天蔽日的树头枝繁叶茂,树高二十余米,树干上斑驳干枯的黑黢黢树洞让人想起了《天仙配》中的槐树爷爷,俨然成了燕子的栖息地,根须牢牢地扎根土地,有些匍匐在地面,粗壮裸露、盘根错节,向四周延展,尽心尽力为大树吮吸着养分。


微信图片_20201210194033.jpg


  几位老人在树下乘凉,我便直奔过去攀谈。据说以前从迎仙桥到此处共栽有四棵槐树,其中三棵没能抵挡住风雪雨霜的侵蚀,只有这一棵顽强地存活下来,一年四季为乡亲们遮风避雨,护佑世代安康太平。当年日本鬼子烧杀抢掠,一把火烧了全村的房子,老槐树也难逃劫难,如今树干上的弹孔依稀可见。和风吹拂、枯木逢春,枯焦的树干竟然又生枝发芽,蓬勃茁壮地焕发了新生,乡亲们也因此一直把老槐树作为神树敬畏供奉。大炼钢铁的年月,周边的树木全被砍伐殆尽,乡亲们冒险保护这棵神树,坚称宁愿砍掉一条腿,也不能动树上一根枝,老槐树在乡亲们的极力保护下幸免于难。说来也神奇,多少年来附近从未发生过任何大小交通事故,乡亲们笃信老槐树的神灵,更加顶礼膜拜。到后来,谁家结婚添丁、消病祛灾,都要来到树下供奉许愿、祈求平安,亘古延续。


  北楼村始建于北宋末年,传说此地是风水宝地,将来能建成百座高楼,故取名"百楼",但仅仅建了七座,就被外乡人所妒忌,有不怀好意者请传法高手在村南青龙山建造两座魁星阁,日日施法,大破风水,眼见建百楼无望,遂改名"北楼"。虽然没有高楼林立,这里却从明朝开始就成为贯通东西的交通要道,繁华一时。当年从南方赶往淄博运送丝绸的马车伕都在北楼驻店歇脚,像赵家店、宋家店、魏家店、车马店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客栈,不亚于今天的五星级酒店。


  在村西335国道的北侧,有一座古桥,叫"迎仙桥",和大槐树都是北楼的地标。迎仙桥建于明朝,当时叫"聚仙桥"。桥两边栏墙上的暗八仙石刻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依然栩栩如生。整座桥为全石建构,桥长三十米,拱形桥洞三孔,桥面用青石板条石铺成,光滑铮亮,千百年车轮碾压的辙痕历历在目。桥面栏板以及栏柱采用浮雕画像,有八仙及花树鸟兽等吉祥图案。栏柱上的石雕像为猴、狮、莲蓬,各种雕刻寓意吉祥,桥上对称的两个猴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碰掉,后来能工巧匠又粘黏复原,前几年狮子头也被外地人偷走了一个,现今也是依样重新制作。我惊叹佩服于工匠们的精巧手艺,无论原件还是复制,全都惟妙惟肖、活龙活现。2016年12月,迎仙桥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01210194056.jpg


  北楼当地的百姓对迎仙桥和大槐树同样敬畏,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各种版本的传说神乎其神。光绪三十三年,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地主赵久池富甲一方,他积德行善,深受百姓敬重。迎仙桥相连的道路在当时叫"官道",南来北往的客人川流不息,小桥非常简陋,年年雨季来临都被冲垮,过往的行人被堵在河两岸,或绕道远行、或驻店等候,赵久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民间流传另一版本是八仙托梦给赵久池,让他为百姓造福。最后,赵久池决定拿出银两,重新修建迎仙桥。乡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路过的客人也慷慨解囊。赵久池雇用了很多当地出名的石匠,亲自监工把关,一点瑕疵都不放过,历经三个月,一座美观、坚牢、稳固的大桥建成了。当时正遇百年大旱,赵久池请了两个戏班子唱对台戏,一来为百姓祈雨,二来祝贺大桥落成。为求雨神显灵,唱戏的在台上跪唱,台下听戏的光头跪听。大戏唱到一半,果然乌云翻滚,大雨如注,刚建成的桥眼看被洪水淹没冲垮,"把头"心急如焚,赵久池这才下令停演,戏停雨歇、洪水消退,桥梁安然无恙。赵久池和百姓大喜过望,摆席宴请众乡亲三天庆贺,大家越发相信有神灵护佑,一切才平安兴旺。


微信图片_20201211084403.jpg


  在村支书的收桃点,我见到了擅长吹拉弹唱的文化人赵圣松。据他介绍,明朝后期,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但北楼人烟鼎盛,百姓生活无忧、安静祥和。当地流传一种说法叫"金诸夏,银北楼",说的就是诸夏和北楼两个村庄富裕、生活殷实。一些土匪闻风而动,经常在两村之间打家劫舍甚至绑票撕票,南来北往的马车伕都知晓"宁走九江口,不从北楼走"。为了躲避匪患,当地村民自发组织民团,百姓捐钱捐物,造土枪、买子弹,武装保护一方百姓的身家性命。据说民团团员个个枪法精准,想打左眼绝对不打右眼。他们平时驻扎在村北面的蘑菇寨,拉起院墙,修建炮楼,一有风吹草动就组织百姓撤退到寨子里。


  1930年,蒙山前的费县土匪头子刘黑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手下喽啰达到3万多人。听说蘑菇寨坚固无比,心生怨恨,派了一个连的兵力前来攻打。土匪把寨子团团围住,打探到寨里没有泉眼,就从外部切断水源,想渴死里面躲避的百姓。情急之下,大家很快想出对策,寨主一声令下,寨里的人们把尿集中起来,将衣服浸湿,高高地挂在树上晾晒,土匪一看寨里不缺水,靠强攻又不是民团的对手,无奈便退兵撤围了。


微信图片_20201211084408.jpg


  据赵圣松介绍,北楼村不仅古存遗迹、历史传说众多,还有很多红色故事。1947年冬天,时任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的乔信明在北楼村驻守三月,新四军司令部设在魏家店,乔信明住在村后宋殿太家里,发动群众搞土地改革。当时还乡团活动猖獗,不时有暗哨盯梢,宋殿太就把他住的茅草屋改成两栏门,后边是暗门,一旦有紧急情况可以从暗门撤离。那年部队战士和乡亲们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转移行军前,乔信明把一直舍不得盖的军毯送给房东,现在依然保存在房东家里。新中国成立后,乔信明被授予开国少将,位居要职的乔信明因当年在江西和方志敏烈士一起坐牢时落下病根,身体一直不好,但他牵挂着北楼村的乡亲们,曾多次表达重回沂蒙山的念头,但终因疾病缠身,54岁便过早病逝,回北楼访乡亲未能如愿,成为终生憾事。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北楼村里的进步青年踊跃参军,先后有11名烈士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年龄最大的32岁,最小的才18岁,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荣一笔。


  今天的北楼,已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里投资三百多万元,依托迎仙桥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仿古商业步行街,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领略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古槐下、廊亭边,忙完了农活的乡亲们怡然自得,热情地为游客们讲述着北楼曾经的沧桑岁月,描绘着如今翻天覆地的美好生活。(文图/尚红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