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西:中国人保财险在受灾小麦保险理赔上出现双重标准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2-22





  近日,本网陆续接到山东省莱西市多位村民投诉。据了解,今年5月17日的重大冰雹灾害给莱西市北部的四个乡镇众多村庄的小麦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村庄的小麦一度绝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莱西支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莱西支公司)进行了保险理赔。但是在理赔过程中却出现了赔付标准不一的问题,导致受灾村民产生异议。灾情已经过去半年了,新种的小麦已经准备过冬,可是该保险公司的受灾小麦赔付情况依然是扑朔迷离,饱受争议。


1be649a43744442e9ab19615018f4ca.jpg


  2020年5月17日傍晚突如其来的一场特大冰雹给山东省莱西市北部的四个乡镇的农业产业造成重创,众多村庄田地里绿油油的小麦不同程度的遭到了冰雹的无情打击,严重的整个村庄农田近乎绝产。据了解,这四个乡镇的村民当时入的是人保财险莱西支公司的小麦保险,由当地政府统一号召,统一收取保费。小麦保险属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从2008年开始实施,当地小麦的保险金额500元/亩,保险费是22.5元/亩,小麦政策性保险的保费由政府财政补贴90%,农户承担10%,但是就是这份政策性的惠农保险却让这次受灾的很多村庄的村民“伤透了心”。



1608618661(1).jpg




  记者在莱西市马连庄镇的赵家疃村了解到,该村2019年种植了约700亩小麦,虽然小麦长势非常旺盛,但是无情的冰雹灾害还是将村民的丰收喜悦无情扼杀。“我自己就种了170多亩,损失惨重,地里的小麦几乎就剩了一点秸秆。后来保险公司(人保财险莱西支公司)的业务员来看了后就告诉我经过专家评估,定为减产75%。实际上我们村的小麦几乎就是绝产呀!”30多岁的种粮大户赵先生告诉记者,减产75%的认定村里很多村民都觉得接受不了,大部分小麦地受灾后都毁了种上了玉米,和绝产没有分别。“已经受灾了,减产75%的认定我们也能接受,谁知道我们每亩地才赔偿90多块钱,不是每亩地按照500元的标准赔付吗?按照减产比例应该给我们赔375元呀。”赵先生一打听,周边村庄的赔付标准可比他们村庄得赔付标准高多了,基本都是按照每亩地500元的标准比例赔付的。“后来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告诉我们说是我们村的赔偿标准是125元/亩,并说这是农业局专家定的标准。俺就奇了怪了,为什么别的村标准高,偏偏我们村的标准低呢?”赵先生算了算账,按照他170亩地、每亩减产75%,赔偿标准125元/亩计算,才赔不到16000元,按照赔偿标准500元/亩计算的话,赔偿金是6万多。“这可差的远了,本来寻思入了保险受了灾最起码也能保本,谁知道这下子血本无归。为什么相同的村庄标准就不一样呢?我多次找过保险公司,但是对方就是一口咬定就这个标准。”赵先生也打听过很多村庄,发现在他们乡镇有的村庄按照500元/亩赔偿,有的村庄按照125元/亩赔偿,赵先生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们村村民对赔偿标准有异议,至今村民们也没收到小麦保险理赔金。记者走访了该乡镇的部分村庄,发现确实如赵先生所言,很多村庄的理赔标准不同,甚至出现了两个村庄交界处相邻的两块地赔偿标准相差好几倍的问题。


46715920dc445cd55502aa02ab24f61.jpg


53e0e773532a97b9af808dfc7f1a5fb.jpg


  赔偿标准不一样,减产的比例的评定也不一样,赵家疃村是全部按照减产75%的标准赔偿,而有的村庄有判定绝产的、判定减产90%和减产80%等等不一的标准。在另一个乡镇的几个村庄也是发生着同样的状况,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前的前庞格庄村和山后的后庞格庄村就出现了另一幕。据前庞格庄村村民介绍,他们村村前的小麦受灾能轻一些,村后受灾就重一些,但是全村的小麦保险理赔都是按照80元/亩赔付,他们对这个赔付标准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而后庞格庄村的李先生就很气愤的告诉记者,他们村受灾很严重,小麦几乎绝产,后来评估的减产80%,每亩小麦赔偿的标准都是100元,村民都不接受这个结果,据村干部和村民们介绍,所有的赔付标准和评估结果都是人保财险莱西支公司的业务员告诉他们的。村民们告诉记者,按照125元/亩标准理赔的村庄周边有不少,但是按照500元/亩标准理赔的村庄身边就有。


db1a00afcf0848c1087307c632daf72.jpg


  记者看到小麦保单上清楚的写着“保险金额每亩500元”。究竟是什么原因出现了理赔标准的不同呢?带着疑问记者联系到了人保财险莱西支公司的工作人员。据该公司负责农险的褚经理介绍,125元/亩的赔付标准是莱西市农业农村局定的,他们只是根据这个标准进行理赔,并说可以提供相关的书面材料。但是直到记者发稿,也没见到其所谓的相关材料。对于村民的投诉他们如何来解答和解决,本网将持续关注。


  (记者 赵光)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