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世界纪录的“工人院士”——记全国劳动模范、西南铝首席技师刘永刚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11





  经他锻造的产品,很多都是用在“上天”“下地”“入海”的国家重大工程上……说到这些,刚刚荣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锻造厂模压制造部高级技师刘永刚总是特别的骄傲和自豪。


  36年来,刘永刚坚守机台,埋头苦干,从一名模压新手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大家习惯称他为“工人院士”。


  在西南铝,刘永刚已成为一个响亮的名字。但当兵出身的他说,自己只是一员普通“士兵”,只不过现在的“战场”是机台。


  军人作风铸就奋斗品质


  1984年,在前线经过战火洗礼的刘永刚转业被分配到西南铝锻造厂,成为一名模锻工人。于是,空气里浓郁的油味代替了战场上的硝烟,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代替了战场上的枪炮声。


  刚入职的时候,工人师傅们在3万吨模锻水压机下工作的场景给刘永刚留下深刻印象:20多米高的水压机下,周围温度高达400多度,师傅们全靠人力要把将近1吨重的锻件进行翻面,常常是七八个人一起忙活才能完成,有的拿撬杠,有的拿钳子,瞬间就会汗流浃背,脸上布满油污。


  军人的特质让刘永刚养成了不服输的精神,不管什么重活苦活,他总是冲锋在前。他下决心要把这里当成今后的“战场”,打好每一次“突击”。他说:“部队里的武器装备知识在这里虽然用处不大,但是军队里学到的纪律严明、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却让我受益终身。”


  刚开始,刘永刚主要负责用撬棍翻动七八十公斤重的锻件,有时甚至要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刘永刚说:“一天下来,手抖得不行,吃饭时筷子都拿不动。”当过兵的他,身体素质格外好,只要睡上一觉就能恢复到精力充沛的状态。


  “年轻的时候,我虽然比较瘦,但是很多工友干活都比不过我,别人在高温料旁只能待半小时,我可以干一个多小时。”说起工作,刘永刚总是滔滔不绝。凭着肯干、肯学、肯吃苦的精神,没过几年,刘永刚就当上了模压操作手。


  模压操作工不是只要肯吃苦就能胜任的,每一次操作失误都意味着要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份工作更多的是需要操作手和模压机做到“人机合一”,需要操作手拥有较快的成长速度。


  平时,刘永刚总会提前一个小时到岗,根据订单需求弄明白技术要点。每次锻造成功后,他都会仔细分析所碰到的难点问题。凭着日复一日的学习探索,刘永刚很快练就了一身绝技——废品率几乎为零,这在行业中也堪称奇迹。


  如今,他依然早晨6点起床,吃个简单的早餐就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他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36年如一日。甚至于曾经在20多年的时间里,也不曾休过节假日。


  刘永刚说,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也有懈怠的时候。有一次,刘永刚正和师傅们一起翻料,时间一长,手上便不由地慢了半拍。老师傅沈正树提醒:“小刘,你知道这些东西是拿来做什么的吗?”“听说这些都是要上天入海的。”刘永刚答道。“没错,这些都是要装到飞机大炮上的。”沈正树说,“如果我们打马虎眼,产品的质量不过关,你说会怎么样呢?”老师傅一番话,让刘永刚铭记于心,他暗自要求自己: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


  36年,倏忽而逝。当初一起进厂的伙伴或早已离职或已转去其他的工种,只有刘永刚还坚守着这个岗位,继续冲锋突击。


  匠人之心铸就技能报国


  “只有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精益求精,锻造技术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炉前的操作必须精准,不能有丝毫之差,快三秒、慢三秒,都会使所制器具成为废品。”这些都是刘永刚常挂在嘴边的话。


  也正是因为这样,如今的他面对操作台上涉及气压、水压、阀门、平衡等七十多个按钮,能做到闭着眼就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也练就了在锻压直径长达几米的毛坯件时,能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的绝技。


  2016年,锻造厂某重点产品订单激增,依靠以往的工艺既无法保证产品合格率,也无法按照规定时间交货。刘永刚和他所在的班组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了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一年时间,他们进行了二三十次实验,终于攻克了产品成品率低、耗时长的难点,将加工工序由4道4火优化为2道1火,将材料利用率提高了5%,加热能源消耗降低了58.9%,仅这一项,一年就可以为工厂节约上百万元资金。


  刘永刚还独创过一种“卡环操作法”来优化反挤压管生产工艺,这种工艺降低了操作难度,解决了产品偏心、粘上模和润滑等诸多难题,成功地将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但随着客户要求的提高,产品品种规格增多,“卡环操作法”在某些复杂产品上已经不适用了。刘永刚敢于思考和尝试,通过反复的探索实验创新出一种新的操作方法。


  在某大型模锻件成型课题攻关中,刘永刚经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在掌握了关键数据后,大胆创新,发明了一次成型中的“旋转式抹油法”,极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016年,西南铝成功轧制出重型运载火箭用10米级整体铝合金环件,这是刘永刚同研制团队在9米级的基础上锻造成功的,被称作“世界第一环”。


  那一段时间,刘永刚带领着团队与专业技术人员起早贪黑、连班作业,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有时为了攻克1个技术难题,甚至通宵。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刘永刚不仅锻造出刷新世界纪录的“世界第一环”,还先后参与完成了C919大飞机新材料、“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工程、鲲鹏运-20铝合金锻件材料等生产试制任务。而他也荣誉加身: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第三届劳动模范、第十三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2016年度十大“巴渝工匠”。


  “我的岗位虽然平凡,但是责任重大,唯有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才能以技能报国。”这是刘永刚深植于心的工匠情怀。


  师者之责 授业新人


  2020年,刘永刚已经57岁了。锻压工人属于特殊工种,国家规定55岁就可以退休。


  但57岁的刘永刚却不能退,也不肯“走”:“目前的设备还不能完全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有一些环节还是需要人力去完成。这份工作比较辛苦,我还得静下心来培养新人。”


  刘永刚早在1990年就开始带徒,至今已经有20多个徒弟,其中有4人已成长为6000吨水压机、1万吨水压机和3万吨水压机主操作手。但他觉得这还不够,还想再多培养一些,让企业有更多的人才储备,让国家有更多的技能大师。他说:“无论一个人的技术多么高超,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去教会更多的人,技术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


  2013年,以刘永刚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西南铝锻造厂成立。工作室汇聚整合了锻造厂生产技能、工艺技术方面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在技能培训、带徒传技、质量提升、技术创新、项目研制等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和潜能。对于刘永刚而言,他终于可以在这里大展身手。


  2015年以来,工作室共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5个,公司级科研项目4个。“目前工作室已培养出3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我心里也有了底。”刘永刚说到这些备感欣慰。


  “有时候深夜值班,操作遇到困难给他打电话,他也丝毫没有怨言。” “是刘师傅把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我。”徒弟们对这个师傅赞不绝口。


  36年四季轮回,刘永刚从操作台出发,一步步踏实足迹,从普通员工到大国工匠、国家级技能大师,进而成长为全国劳模,他用实干践行着理想初心,用成绩诠释了责任担当。(作者:肖光鸿)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