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峰:地层下“穿针引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1-01





  “没想到天然气这么快就输到广东了。”当肖海峰看到“深海一号”的天然气输抵广东时,心情格外激动。作为中国海油中海油服油田技术事业部资深定向井工程师,他参与完成了“深海一号”等多个大气田的定向井轨迹设计工作。打定向井,用肖海峰的话说,就是“穿针引线”,将地下大大小小的油田和海上平台串联起来。用钻头在坚硬的地层间“做针线活”并非易事,但凭着一股不畏难不服输的劲头,这件事他一做就是半辈子。


  坐“冷板凳”的年轻人


  1987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肖海峰来到南海西部油田湛江基地定向组参加工作,由此开始与定向井结缘。


  刚刚步入职场的肖海峰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当时的基地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定向组工作举步维艰。一无技术、二无工具、三无作业的状态让他备受打击。


  寂寞难耐时,肖海峰展现了骨子里的倔强。两年的时间里,肖海峰利用有限的条件,把能够收集到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日复一日地“啃下”艰涩难懂的定向井专业知识,硬是把“冷板凳”坐得有声有色。1989年,定向组改组成立技术室,肖海峰和同事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定向井工具。


  “当时打的是涠洲10-3-A17井,那是第一次自主设计并参与现场作业。”肖海峰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作业的场景。当时业内对中国定向井工程师的能力充满质疑。尽管海上作业条件有限,肖海峰还是用自己编写的程序软件、0号坐标纸等原始工具成功完成作业。坐了多年“冷板凳”的肖海峰和定向井团队从此在这片海域站稳了脚跟。


  攻坚克难的技术大拿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定向井技术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从无线随钻测量在海上定向井的推广应用,到南海西部的首口中曲率水平井作业,从南海的第一个丛式井定向作业,再到远赴新疆完成深层水平井作业,每次重大作业总能看到肖海峰的身影。不过,令肖海峰最难忘的还是到贵州的作业。


  当时一家公司力邀肖海锋所在的团队前去作业。了解情况后,肖海锋得知因为时间紧急,能够使用的只有一台接近报废的钻机,而且井队人员没有任何定向井作业经验。种种不利条件让当时许多专做定向井的企业都望而却步。这家公司几经辗转,最终找到海洋石油定向井团队。


  在认真分析评估作业难度后,肖海峰选择接受挑战,带队出征。凭借过硬的定向井技术,他和同事硬是在贵州的山沟沟里顺利钻成一口水平段长达1023.66米的高难度水平井,打破了5项作业纪录。


  把精神传承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肖海峰的工作重心已经从组织现场作业转向了定向井设计。而在设计工作之外,他最牵挂的还是定向井技术的传承,为此他连续十多年为青年定向井工程师们授课。肖海峰的课堂上,不止有传统的定向井技术,更有行业最前沿的深水、高温高压技术。他说:“定向井就是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要不断攻克难题,才能不被国际同行拉开差距。”


  为了鼓励后辈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肖海峰还以身作则,毫不松懈地时时追踪最前沿的技术。几年时间里,肖海峰边学边做,完成了多个深水和高温高压项目的定向井设计工作,而他一生专“啃”硬骨头的精神,也感染了许多年轻同事。如今,这些年轻人也都成了工作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面对未来,肖海峰坚信,中国人的定向井技术定将在一代代科研人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前进。


  转自:国资委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