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增额终身寿狂欢熄火?投资型替代险种遭疯抢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9-29





  保险不好卖了,但并非全部。

  进入2022年,增额终身寿的狂欢渐行渐远,万能险却在悄然间成为消费者的团宠。

  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行业共有1797款万能险产品,相比去年底净增40款,结算利率虽然较上年下降6个基点,但均值仍保持在4%以上,对比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2.79%的均值,优势尽显。

  但与之对应的则是险企投资收益率的下行,一季度,新华保险(27.140, -0.04, -0.15%)、中国人寿(31.480, 0.38, 1.22%)、中国太保(20.080, 0.05, 0.25%)、中国平安(41.890, -0.55, -1.30%)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00%、3.88%、3.70%、2.30%,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在近日已披露半年报的非上市公司中,二季度投资收益不足一个百分点的公司一度成为媒体焦点。

  但对于投资收益的下滑,业内外实际上多给予了最大的包容。毕竟,面对多点复发的疫情,愈发不明朗的国际局势,以及消费者信心的持续走低,固收和权益均难以维持高位。

  01.

  疯抢的万能险

  当然,前述种种终归是宏观层面的视角,具象到消费层面,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增额终身寿异化为理财产品的外衣日渐被剥落的背景下,实打实的万能险则当之无愧的成为消费者和代理人的真爱。

  于消费者而言,求稳的心态主导下,如购买保险金额3.5%复利递增的增额终身寿,不仅要下一番功夫研究这个“保额递增”跟“收益递增”是不是一回事,更要研究什么时间退保,现金价值的收益才能达到3.5%的预期,一旦提前退保,可能还要面对不但没拿到3.5%的收益反倒蚀掉“本金”的懊恼局面。

  与其费尽心思去研究一款不明所以的产品,倒不如直接买个最低保证利率不低于2.5%(行业主流,目前最低保证利率设定为1.75%或3%亦不少见)的万能险,有保障还有稳稳的收益,肯定是更香的。

  于代理人而言,在营销宣传管控趋严的大背景下,“保额3.5%递增”直接写成“年化收益3.5%”然后转发朋友圈招徕客户的机会已经不多了,但要实打实地告知客户,这是一款保障型产品,开单的概率显然太低了。

  反观万能险,代理人在朋友圈宣传时可以直接说“最新一期的结算利率5%”,在销售时亦可拿出手机,打开公司的“价格公告”,让准客户们看看过往优秀的收益率亦无不妥。

  当然,就保险公司而言,在公开印发的投保资料中,利益演示一定是分高中低三档来演示的,但代理人强调的则是最新一期5%的收益,至于低档的那只是“监管备查”。毕竟,对于靠佣金生活的代理人,收来保费才是王道。

  消费者有需求,代理人更有需求,签单自然水到渠成。以当前的实际情形看,“抢到就是赚到”的表述应是准确的,当然抢到并不容易。

  一来,保险公司做的是生意。当下公司整体投资收益覆盖万能险结算利率和运营成本已显艰难的背景下,压力可想而知,毕竟负责整体投资与万能险专户投资的是同一个团队,万能险账户的收益率远超整体投资收益率的情况会出现吗?在此仅作为一个疑问吧。只是,从基础的逻辑看,这一情形显然难以出现,要控制亏损,只能严格控制万能险的销售总量。

  二来,要抢的东西才有价值。既然万能险的“刚兑”如此抢手,“组合销售”(强制搭售)自然就是提升整体保费收入水平、优化保费结构的筹码,也就出现了当下消费者投保或追加万能险时需同时投保其他保险产品且达到一定额度标准的怪象。

  无可厚非,毕竟,保险销售也是市场行为。

  02.

  或有风险

  保险业短短40余年的复业历程,其过往风险仍历历在目,无须赘述。

  仅就近日来的万能险惜售而言,保险公司研发出一款万能险产品并经监管备案后推向市场,消费者是否可以根据备案条款(合同)的约定购买?

  目前多家公司给出的答案是“不可以”。

  原因如前所述,或强制搭售或限额销售,总之,买得称心如意并不容易。问题亦随之而来,消费者投诉【进入黑猫投诉】。

  当然,对于是否可以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并由此损害行业声誉有待监管厘定,但无论结果如何,行业的口碑或多或少会有影响。

  实际上,公开销售的产品却要设定条件才可购买,保险公司亦有口难言。

  一来,高收益的万能险是蓄客的法宝,法宝成功的关键就是高收益。因此,收益率不能降,至少不能大幅下调,比如,2022年6月份末,万能险结算利率平均值为3.96%,环比下降2.8个基点,同比下降11.6个基点,保险公司的谨慎可以想见。

  二来,销售过程中的误导行为难以杜绝,保险公司不敢降。毕竟,代理人销售时拿着最新一期的收益率做了承诺,假定从当时的5%降到2.5%,保险公司的投诉估计多到处理不过来,搞不好还要吃个销售误导的监管处罚。

  长期看,进退两难,短期看,收益大于风险,保险公司只能先顾眼前了。毕竟,公司内部不同账户间的投资收益是有腾挪空间的,同时还可带动更多的保费。

  而对于投诉的消费者,个案处理就好了。毕竟,热搜更多的是商业行为。

  当然,前述所言亦是短期的观察,如果毫无规制的放开万能险的额度,保险公司管控不住前端的销售误导,万能险的结算利率不能根据真实的投资收益适时调整,一旦额度过大,于行业而言,就是难以估测的风险敞口或系统性风险。

  说了这么多,最后的一点体会是,保险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命题很难回答。



  转自:市场资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