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下调销售目标至650亿元,时代中国要从容不要激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4-01





随着房地产行业从规模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中国也顺势调整战略,寻求稳健增长。

2022年3月30日晚间,时代中国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这是一份表现略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年报,毕竟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能够顺利按时将年报发布出来,已经是一种信心的体现。

2021年,时代中国实现营业收入436.4亿元,同比增幅13.1%;利润为47.5亿元,同比减幅为11.4%;毛利率及净利率分别为27.6%及10.9%,与去年基本持平。

销售业绩方面,2021年,时代中国完成合同销售业绩956亿元,其中广州、佛山、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贡献较大,3个主要城市合计接近70%;387亿的物业开发收入中,带来主要销售贡献的城市为广州、佛山、珠海、长沙,带来接近80%的销售贡献。

在房地产市场整体降温的环境下,时代中国业绩虽有所波动,不过整体维持了稳定。

过去数年,在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时代,时代中国一直保持近30%销售额增长率,去年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时代中国也主动调低了销售目标。

在业绩会上,时代中国董事会主席岑钊雄称,时代中国将2022年销售目标定为650亿元,相比去年的1100亿元有大幅下调,营业目标趋向保守。

岑钊雄称,时代中国2022年整个销售的安排会更从容一点,不会用很极端的一些方法(包括以价换量),去实现销售目标。在执行上,将更倾向于依靠产品品质和服务去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以此为发展脉络,降低风险、维稳增质也成为时代中国接下来发展策略的主要方向,降负债、降杠杆也被置于时代中国2022年的策略首位。

时代中国一直未能达成“三道红线”的要求,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虽居绿档,但资产负债率从2017—2020年连续上升,分别为72.43%、74.97%、77.84%、78.6%,直到2021年才依靠其积极销售、回款等降至74.6%,但仍待优化。

时代中国也强调,将在2022继续推进三道红线转绿。

对于外界普遍关心的债务方面的安排,时代中国执行董事牛霁旻在发布会上回应,时代中国已将去年末的530多亿债务余额压降了81亿,对于今年内到期的110亿短债,已累计偿还25亿。

牛霁旻指出,截止到目前,时代中国在今年年内面临到期偿还的债务只有85.1亿,时代中国对债务偿还也比较有信心,一方面用自有资金,物业销售回笼资金,进行备偿准备,另一些物业开发方面的贷款会由捆绑的具体项目的销售回笼资金偿还。

在当前行业尚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的当下,时代中国在降本增效方面也在持续努力。

岑钊雄指出,时代中国去年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来补充现金流,增加公司的资金稳定。一方面,进行大力度的费用管控,2021年其管理费用下降约20%,销售费用下降16%,整个财务费用下降了30%。“这笔费用的降低,为我们现金流更加充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保障。”

去年以来,时代中国在拿地策略上也相对谨慎,只新增8块土地,这除了有客观原因影响外,也有其策略重心向已有业务的精细经营、产品提升转变的原因。

根据年报显示,2021年,时代中国90%的土地储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而深耕高价值地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其在房产下行期仍基本保持业绩稳定。

对于2022年的城市战略布局,时代中国选择不做更大范围的扩张,继续聚焦深耕粤港澳大湾区,稳步发展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的布局,集中资源进行高质量发展。另外,时代中国称将减少通过激烈竞争的举措来增加土储,而更多利用城市更新业务的项目部分转化为其高质量、优质土储,支持其稳健发展策略。

时代中国将从两方面推进和保持企业稳健经营,一方面发挥自身在大湾区城市深耕的优势和城市更新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追求产品力;另一方面则是积极调整债务的风险,大力度进行财务维稳,扬长避短,向更从容的发展转变。

在财务管控和业绩表现方面,时代中国做了一个较好的表率。

不过,今年受到市场环境整体的影响,多数房地产企业均降低了股息比例,时代中国也不例外。

时代中国首席财务官黄嗣宁解释称,调整主要还是希望长远来看为投资人带来长期的回报,今年对时代中国来说,相对多一些现金能增厚资本,也契合2022年的发展策略,“我们希望坚定不移降杠杆,降负债,持续优化财务指标。”

过去一年,时代中国展示了强烈的求生欲,而未来一年,它的主题词依然是活下去,而活得好、活得久,那将是下一个发展篇章中的故事了。



  转自: 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