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全国第三轮集中供地陆续收官,房企审慎理性持续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0-11





10月10日,随着广州第三轮集中供地落下帷幕,全国包括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以及合肥、武汉等强二线城市在内的第三轮集中供地陆续收官。

本轮集中供地的显著特点是,市场冷热分化明显,部分城市及地块受到热捧,但整体表现平淡。

事实上,在本轮集中供地中,不少城市释放出极大诚意,推出质量上乘的地块,在价格上也留出了确定的利润空间。这些因素的复合加成下,部分城市录得不俗结果,例如北京、上海和杭州等。

但目前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仍以稳为主,多数房企在土地市场上也仍趋于审慎。这也影响了本轮集中供地的最终表现,除了全国性国企央企以外,多数城市的地块成交仍以地方城投为主。

而积极的信号则是,随着利好政策纷纷落地,全国楼市成交回暖迹象隐现。在刚刚结束的“十一”黄金周,部分热点城市销售录得较好成绩。受此推动,土地市场的回暖也正在路上。

延续低温,分化明显

与今年前两轮相若,本轮集中供地热度延续低温趋势,底价成交也成为主流。

以刚刚结束的广州第三轮集中供地为例,除去2宗因故提前撤牌的地块,本场土拍广州推出18宗涉宅用地,起拍总价518亿元。

最终,广州本轮集中供地共成交15宗地块,溢价地块为2宗,总收金479.24亿元,拿地主体以地方国企或者城投为主。

在广州之前,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已经完成第三轮集中供地,呈现的结果也相对平稳。

其中,北京因其推出的地块质量优秀吸引了较多房企的参与,最终在成功出让的15宗地块中,有4宗触顶成交。

纵观这一轮集中供地,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化依然明显。除了北京、上海以及杭州等少数城市局部地块,多数城市土地市场仍保持在低位,流拍也偶有出现。

例如,武汉本轮集中供地不乏优质地块,但所推出的41宗地块中仅有2宗溢价成交,且拿地主体多数为地方城投,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市场的分化仍在持续。

一位武汉市场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汉第三轮集中供地平淡依旧,全国性房企虽有中铁、中交建等出手拿地,但也是浅尝辄止,并没有非常积极的囤货补仓动作。这还是建立在本次不少好地段、好配套地块上架且部分地块价格下调的背景下,由此也说明房企的观望情绪浓厚。

从机构统计数据来看,房企拿地仍然保持审慎。根据中指研究院,今年9月,50家代表房企拿地总额同比下降45.3%,降幅较上月扩大;环比则随着第三轮集中供地的开启大幅上涨130.2%。

中指研究院分析称,截至三季度末,已有12个热点城市三批次集中供地顺利收官,但受销售市场底部运行影响,房企整体拿地热情不高。

一位全国性房企的总部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房企目前的头寸都比较紧张,对于确定性不强的投资都非常审慎。“就算是有拿地预算,也会集中用于确定性强的城市或者地块,投资刻度会更严格。”

回暖在途

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土地市场的平淡也在业界的预期之中。业界等待与期待的是,随着楼市利好政策的推出与落地,房企投资是否会在理性的基础上重拾热情。

如果落到房企拿地的出发点,作为商业行为本身,房企对回报率均有一定追求。因而在账上现金能够覆盖正常运行成本的基础上,房企通过拿地投资、销售回流资金实现滚动开发,是其主业能够保持循环的关键。

在市场环境转淡之际,出于投资回报率确定性不高加之保卫现金流的双重考量,房企就会在土地市场投资上保持审慎。

因而,房企对土地市场保持积极的一个先行因素是,楼市销售能够先行回暖,而从今年“十一”黄金周楼市的表现来看,市场的修复正在路上。

贝壳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贝壳50城二手房日均成交套数同比增长约54%,较2020年同期增长约3%。

分城市来看,50城中,90%的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增长,其中东莞、成都、厦门、佛山、苏州等城市二手房成交套数超过去年同期的2倍。

二手房交易渐渐活跃,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此外,政策的助力也在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9月29日,央行、银保监会决定阶段性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由此23城打开了利率下调空间;随后在9月30日,央行决定下调首套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同时,财政部、税务总局也宣布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退税。

政策组合拳出力,市场普遍信心增强。一位不愿具名的地产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政策是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不断释放利好,所以现在市场虽然还在盘整,但肯定会有积极反馈,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修复。

广东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也认为,多方政策叠加、精心设计并久久为功,市场探底并企稳的趋势就会逐渐浮现,主要城市新房交易量同比跌幅收窄,就是一个信号。

李宇嘉表示,稳定楼市并不是要重回周期上涨,而是要降低风险和过度冲击,并积极探索新模式,包括降低土地成本和依赖,推进租购并举和保租房,实现新市民安居,顺利转到新的模式。

随着新模式的逐渐成型,房地产市场未来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时代落幕,土地市场也将迎来重构,稳健、安全仍将是主旋律。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