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多家科技公司止步科创板,释放哪些重要信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4-09





  4月2日,上交所官网披露关于终止京东数科上市审核的决定。公告显示,2020年3月30日,京东数科及该公司上市保荐人国泰君安、五矿证券已递交撤回IPO申请材料。这家曾估值超2000亿、号称“数字科技第一股”的巨头企业的科创板闯关路暂时划上了句号。

  遗憾折戟的不止是京东数科,号称“激光雷达第一股”的禾赛科技、号称“柔性屏第一股”的柔宇科技等多家备受关注的企业也先后止步科创板。Choic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共有73家科创板、创业板拟上市企业主动撤回IPO申请。从积极冲击IPO到主动或被动地放弃申请,这些科技企业究竟经历了什么?

  科创板真的不“香”了吗

  从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到同年7月22日首批公司上市,再到此前的科技公司上市潮,科创板作为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注册制板块,市场热度毋庸置疑。

  来自某证券投资机构的专家向《中国电子报》记者指出:“科创板真正的亮点在于制度上的创新。”它充分考虑到了科创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上市标准、退市制度、股权激励、持续督导、经营性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等方面作出了差异化安排,为那些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暂时还处于发展上升阶段或没有盈利能力的科技公司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融资平台。

  他强调说:“先不提它的融资便利、信息披露成本低、审核期短、上市时间预期可控这些优势,仅凭允许还没有盈利的企业上市这一点,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一大批科技企业的创新热情,尤其是初创公司。”

  不仅如此,顺利登上科创板的企业还将贴上“高科技”“高价值”的标签,在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同时,往往可以实现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双提升,从而吸引到更高的市场估值。

  科创板的种种优势,让科技公司趋之若鹜。Wind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末,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251家。然而,近来不少明星企业冲击科创板失败,让那些紧密关注着科创板的公司越来越有一种感觉,IPO上市好像没有那么容易了。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科创板“不香了”,主要是受到两个核心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市场监管环境发生了变化,科创板的“门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内部存在问题,比如业务调整、高层变动、引入新股东等,同时也不排除部分企业存在自身硬伤,比如缺乏核心技术、盈利能力不足、存在法律纠纷等。

  上市监管趋严

  2020年3月1日起,新证券法正式实施,显著提高证券违法违规成本。如对于欺诈发行行为,从原来最高可处募集资金百分之五的罚款,提高至募集资金的一倍;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从原来最高可处以六十万元罚款,提高至一千万元等相关法律规定,向外界释放出监管趋严的信号。

  今年1月29日,证监会发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李维友公开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以贯彻实施新证券法为契机,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常态化开展问题导向及随机抽取的现场检查,聚焦重点问题,不断提升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两天后,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业务指南第2号——常见问题的信息披露和核查要求自查表》,自查内容77项,包括发行人股权结构、董监高等基本情况、发行人业务与技术、公司治理与独立性、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层讨论等相关内容的自审自查。紧接着,证监会发布《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指引》重点约束股权代持、临近上市前突击入股、入股价格异常、要求提交申请前12个月内入股的新股东锁定股份36个月等问题。

  3月20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表示,将对“带病闯关”的企业严肃处理,对执业质量不高的保荐机构,也将采取针对性措施。

  多位券商人士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科技公司集体失意科创板的一个共性背景是,监管层对IPO的审核正在全面从严。有观点认为,严监管信号越来越明显,必然会导致科创板企业上市速度放缓。但也有观点认为,现场检查与审核问询、现场督导、自律监管等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在各个环节上,监管都在不断细化、从严,其意在“把好入口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科技属性成“硬”指标

  科创板,顾名思义,重点针对“硬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是企业上市进程不能绕开的重要“门槛”之一。2020年3月20日,证监会发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科创属性的具体指标。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常规指标+例外条款”的结构,包括3项常规指标和5项例外条款。

  关于科创属性与核心技术的相关问题屡屡出现在上市问询中,难倒了不少明星企业。京东数科就饱受其扰。业界普遍认为京东数科此次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或因科技属性不强。资深投行人士表示,从此前发布的招股书来看,今年上半年网络小贷业务已占到京东数科业务营收的40%以上。而在撤回上市申请的前两天,京东宣布将云计算和AI业务注入京东数科,为的就是增强京东数科的科技属性。未来随着京东数科的金融属性弱化、科技属性增强,该公司或许会再次启动科创板上市申请。

  无独有偶,泰坦科技在首次闯关科创板IPO时,科技属性也曾备受质疑。彼时,上市委员会曾对其含有“科创属性”进行质疑,并表示泰坦科技存在核心技术并不突出、“专业技术集成”技术对生产经营无推动性、“核心技术产品”毛利率偏低三大问题,否决了其上市申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泰坦科技再次发起冲击,最终成为科创板被上市委审议否决后再次申报并获通过的首个案例。

  “科创板企业的选择肯定是非常严格的,一些不符合定位的申报企业就会被终止审核。”前海开源基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这也体现出上交所从源头把关的原则,一定要让符合科创板要求、有科创属性的企业上市,这样才能够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的回报,才能让科创板发展得更好。”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指出:“把科技属性作为硬指标是很有必要的,严格的审核制度让所谓‘明星企业’的外衣褪色了,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给那些真实业务情况和对外讲的故事并不匹配的企业降降温。”

  高额融资后遗症

  除了业务质量检查,股东穿透对于这些科技公司来说,也是一门“大考”。以AI公司为例,此前受制于资金体量,人民币基金很难投进头部AI公司。他们多数因为想要获得高估值、高融资,选择了美元基金。被誉为国内“AI四小龙”的四家企业中,除云从科技之外,其他三家都是“红筹架构”。简单讲就是主要业务、利润来源可能还是在国内,但是利润最终归属方变成了外国公司,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引进国外私募和上市。但现在高额融资美元基金的后遗症已经逐渐显现出来。

  近日,“AI四小龙”之一旷世科技的科创板招股书已获上交所受理,但目前尚无进展。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本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53亿份CDR,拟募集资金60.18亿元。值得关注的是, 招股书显示,旷视科技注册在开曼群岛,属于红筹企业、具有VIE架构且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分析人士称,参考同类型公司的上市之路,旷视科技存在红筹架构风险。

  但并不是所有红筹架构公司都无法在科创板上市。主营业务是智能电动车的开曼公司九号有限公司(简称“九号公司”) 就成为了在科创板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并上市的第一家红筹企业,同时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第一例采用红筹VIE架构在境内上市、并存在投票权差异等公司治理特殊安排的案例。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指出,直接发行股票境内上市,企业原有股东减持不方便,CDR方式更方便存量股份减持流通,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红筹企业选择CDR方式。但也有观点指出,九号公司能够顺利在科创板上市与其最大机构股东之一是小米,且是小米集团的重要供应商有很大关系。在现行监管条件下,红筹架构公司上市需要做足准备。尤其是一些敏感领域可能会限制外资的持股比例。

  保荐机构质量不高

  IPO高比例撤回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保荐机构执业质量不高。易会满指出,从目前情况看,不少中介机构尚未真正具备与注册制相匹配的理念、组织和能力,还在“穿新鞋走老路”。对“带病闯关”的拟IPO企业,将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

  近日,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樊芸在全国两会上提到,科创板IPO排队企业“小堰塞湖”现象已经形成。分析人士认为,大批企业“赶集”上市,导致中介机构遇到产能瓶颈,一定程度可能影响了对项目的质量把控。

  “很多人对注册制有误解。注册制并不是让上市变容易。它对企业信息披露和合规性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只是在财务指标上弹性更大、上市条件选项也更多。” 康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石志远指出,“注册制其实对中介机构执业能力的要求更高。”

  试点注册制以来,证监会已对11家保荐机构、20名保荐代表人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等行政监管措施,监管力度明显加大。上交所累计对信息披露和中介机构执业违规行为作出监管警示决定29次;深交所已对21家IPO、再融资和并购重组项目中的企业、中介机构及其相关责任人员采取自律监管措施15次。监管部门的重拳出击已经充分表明了态度,中介机构“看门人”的作用必须落到实处。

  上交所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撤回科创板上市的企业,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然而有意思的是,Wind资讯指出,在2021年一季度上市的36家科创板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足足有11家,遥遥领先。一边是科技企业纷纷撤单科创板IPO,一边是政策对科技企业上市的大力支持。出现这样的反差或许也是在向市场各主体传递一个信息:必须改变,走出舒适圈;而在求变的过程中,不变的是对质量的追求。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