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资本“饮酒”热情高涨 这类公司最受青睐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2-12





  A股又现上市公司跨界布局白酒业务,这一次的主角是“百年中药老字号”同仁堂。

  近日,同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楚园春酒业、栖凤生态、京宜生物签署《投资协议》,公司预计向京宜生物投资不超过1.9亿元,取得京宜生物51%股权。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尽管今年白酒板块出现较大波动,但未撼动业外资本对其看好的情况。随着业外资本的集中涌入,白酒的收购门槛也在逐步提高。

  同仁堂跨界布局白酒

  近日,同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湖北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简称“楚园春酒业”)、远安县栖凤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湖北京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京宜生物”)签署《投资协议》。公司预计向京宜生物投资不超过1.9亿元,取得京宜生物51%股权,投资作价参考经评估备案的京宜生物净资产评估值定价。

  资料显示,同仁堂本次收购的京宜生物系楚园春酒业全资子公司,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成立于2021年9月,注册资本为1.4亿元,京宜生物由楚园春酒业100%控股。

  楚园春酒业是一家湖北本地民办酒企,总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据其官网介绍,楚园春酒业主要生产全国首创的淡雅浓香、淡雅兼香及清爽型黄酒产品,拥有“楚”“楚派”“楚园春”三大酒品牌。截至2021年6月,楚园春酒业有9家成员企业,各类酒产品年产4万吨,“楚园春”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

  根据公告披露,京宜生物主营业务定位为生产、销售药酒、白酒、配制酒,未来向同仁堂供应白酒基酒、黄酒等战略资源。

  同仁堂表示,本次投资有助于补充公司药酒业务产能,也有助于公司向食品酒业务延伸,符合公司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业外资本热情不减

  二级市场上,白酒板块近期回暖。截至12月9日收盘,白酒概念板块整体涨幅1.83%,近一周涨幅5.55%,近一月涨幅8.78%,近一季涨幅12.35%。

  实际上,虽然白酒板块出现较大波动,但是业外资本仍然对其热情不减,频频有上市公司对白酒业务进行跨界布局。从较早的江苏综艺集团,到后来的华润系、复星系,再到此次中药巨头同仁堂的涉足,在各大型资本频频入局的同时,也有部分小型资本在短暂驻足后黯然离场。

  华润系是最早进入白酒板块的大型资本,近年来,华润系在白酒领域的“大动作”不断。近日,华润啤酒入主金沙酒业迎来最新进展。根据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12月7日,华润酒业控股有限公司收购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股权案已获无条件批准。

  随着收购获批,华润酒业收购金沙酒业55%股权已经完成了法律审核程序,中国白酒行业最大的并购案即将诞生。10月25日,华润啤酒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增资扩股和股权购买的方式,获得金沙酒业55.19%的股权,增资加购股合计金额约123亿元。

  而在此前几年,华润系曾先后参与山西汾酒改制,以51.6亿元获得了山西汾酒11.45%股权;此后,分别于2021年、2022年,通过旗下华润酒业、华润战投收购山东景芝白酒有限公司(“景芝白酒”)合计60%股权、金种子酒业49%。

  而另一资本巨头复星系也在白酒板块有选择的进行重点布局。其曾于2020年5月、2020年12月通过旗下豫园股份分别收购金徽酒、舍得酒业各38%、70%股权。

  江苏综艺集团则于2019年、2020年从“豆奶大王”维维股份手中先后收购贵州醇、湖北枝江酒业。目前手握三家酱酒企业贵州青酒、蔺郎酒业以及匀酒,一家浓香酒企枝江酒业,以及四川永乐酒业,共计五家酒企。

  收购门槛不断提高

  随着众多业外资本频频跨界入局,白酒行业的收购门槛也随之水涨船高。与华润系、复星系跨界成功形成对比的是,有部分资本也在白酒板块遭遇“滑铁卢”。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大豪股份、ST亚星在内的多家酒企均有收购叫停,至今仍未重启。

  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白酒行业整体来看,依然是典型的分化格局,优质资本以及资源逐渐向酒企中的头部企业倾斜,“马太效应”日益显著。

  该人士表示,“这意味着,白酒市场的份额更加倾向于头部品牌集中,只有酱香型白酒企业或者区域龙头企业才有投资价值。”景芝白酒此前曾透露,华润系对选择赛道和选择品牌就非常严苛。“华润系参股主要看好景芝白酒品质、品牌历史以及香型优势。”

  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认为,白酒行业是一个长周期、大投入的行业。短期的财务投资虽然也有获得回报的机会,但这不符合中国酒行业的民生类属性,“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更提倡以长期主义,坚持工匠精神来进入酒行业,对其进行深度布局。”



  转自: 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