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飞天诚信网银产品收入持续萎缩 上半年亏损近2600万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1-07-28





  近日,飞天诚信(300386.SZ) 发布2021年半年报,该公司的营收与净利润均显著下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财经频道关注到,由于银行对USB Key、 OTP等网银产品需求的逐渐下降,飞天诚信的经营业绩自2019年就已进入下跌通道。虽然,飞天诚信正积极拓展新业务,但现阶段开拓市场也带来了运营费用的上升。多重因素影响下,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业绩处于亏损状态。


  网银产品收入萎缩 经营业绩持续下滑


  飞天诚信是国内领先的信息安全设备提供商和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该公司在信息安全领域提供身份识别、交易安全、智能支付、云安全、金融行业创新营销、版权保护等多种产品和完整的解决方案。


20210728094532929.png

  飞天诚信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飞天诚信发布的最新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1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0.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98.28万元,同比下降201.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156.78万元,同比下降353.13%。


20210728094601781.png

  2018年-2020年飞天诚信主要发展能力指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财经频道关注到,飞天诚信业绩的下降趋势早在2019年就已显现。2019年,飞天诚信实现营业收入9.40亿元,同比减少12.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23.43万元,同比减少32.29%。


  2020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8亿元,同比减少4.38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269.95 万元,同比减少30.51%。


  飞天诚信的经营业绩出现连续下滑,主要是因为该公司银行业客户需求出现了快速下滑。虽然,该公司的银行客户覆盖较为广泛,为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安全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和专业的技术服务,是国内银行客户数较多的智能网络身份认证产品提供商。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用户对产品易用性与去介质化(去硬件化)要求逐渐提高,银行对USB Key、 OTP等网银产品的需求逐渐下降加之市场过度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售价也呈下降趋势,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飞天诚信的经营业绩。


  2021年上半年,飞天诚信的USB Key产品创造的营业收入1.26亿元,占该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39.78%,同比减少9.58%,从而导致该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


  积极拓展新业务 运营费用同比上升


  USB Key、OTP产品面临的不利局面难以逆转,飞天诚信在维护现有主营产品市场的同时,还进行其他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以培育新的增长点。智能终端系统方面随着智能设备及移动支付的普及,飞天诚信在2019年推出了云音箱、扫码盒子等一系列智能终端产品,随着电子扫码支付的普及应用,智能终端系统营业收入增长较快。2021年上半年,智能终端系统的营业收入7769.96万元,占该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 24.54%,同比增加48.46%。


  飞天诚信的芯片产品公司之子公司宏思电子,是国内较早专业从事国产信息安全应用芯片研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产品应用于金融、移动支付、税务公安、交通、电力、电子政务、物联网、智能家电、公共安全、版权保护、工业控制等领域。2021年上半年,北京宏思芯片产品的营业收入4202.19万元,占该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13.27%,比上年同期增加14.25%。


  由此可见,在收入结构中,飞天诚信的传统产品继续下滑,新业务保持增长。但其综合收入同比下降10.10%,是报告期利润下降的一大因素。


  另一方面,飞天诚信的运营费用增加较多。为了巩固传统业务市场并扩大新业务,该公司在报告期内增加了销售市场推广及招待费。由于工资的刚性上涨及积极投入新业务,报告期内人工薪酬增长较多。飞天诚信在新业务方面增加了投入,运营费用同比上升,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报告期内该公司业绩亏损。


  此外,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还关注到,截至2021年6月末,飞天诚信商誉金额为1.02亿元。如果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被并购企业的市场情况、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导致经营状况恶化,从而导致商誉的账面价值小于可收回金额,那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则需要对商誉计提减值,这又将对该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