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要闻 证券 基金 保险 银行 上市公司 IPO 科创板 汽车 新三板 科技 房地产

立昂微一季度净利润预增184%至223% 毛利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笔尖    时间:2022-04-08





  继2021年业绩大增后,今年第一季度立昂微业绩继续大幅增长。受益于行业需求的快速发展,该公司在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其主营产品毛利率也在大幅提升。


  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超两倍


  4月7日晚间,立昂微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业绩预告,预计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5亿元至2.45亿元,同比增长183.66%至223.24%;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12亿元至2.42亿元在,同比增长220.50%至265.85%。


image.png


  对于业绩预计大增,立昂微在公告中解释,报告期内,受到国家政策驱动、半导体国产替代加快及智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的下游需求持续增加,该公司所处行业细分领域市场景气度持续高企,市场需求旺盛,该公司销售订单饱满,主要产品产销量大幅提升,该公司紧抓市场机遇,扎实做好生产经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公司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该公司各工厂持续加大成本管控,经营状况保持持续向好态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年报显示,立昂微主营业务包含半导体硅片、半导体功率器件、化合物半导体射频芯片三大板块,其中子公司浙江金瑞泓、衢州金瑞泓及金瑞泓微电子为半导体硅片行业的领军企业、重掺硅片领域龙头企业,产品覆盖 6-12 英寸半导体硅抛光片和硅外延片。


  2021年,立昂微实现营业收入25.41亿元,同比增长69.17%;实现扣非前和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6亿元和5.8亿元,同比增长197.24%和288.83%;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4亿元,同比增长了41.15%。


  2021年,立昂微有98.8%的收入来自半导体;按产品划分,57.2%的收入来自半导体硅片,39.8%的收入来自半导体功率器件,1.6%的收入来自化合物半导体射频芯片。


  毛利率增长近10个百分点


  2020年9月登陆A股市场的立昂微,从2017年至2020年,其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0.83亿元、1.55亿元、0.86亿元和1.5亿元;同期扣非后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6.74%、86.52%、-44.77%和75.06%。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立昂微的业绩保持着高速增长,这与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基本吻合。根据研究机构 Gartner 数据显示,受全球半导体短缺和需求增长的影响,集成电路行业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2021年全球芯片销售额同比增长25%,达到创记录的5,835亿美元。


  尤其近年来汽车行业产生的强劲需求以及物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了半导体平均销售价格的上涨,因此促进了 2021年整体收入的增长。Gartner 同时认为 5G 智能手机市场也推动了半导体收入的增长,2021年的单位产量达到5.55亿部,比2020年的2.5 亿部增加了一倍以上。


  此外,根据SIG的数据,全球半导体的平均等待时间现在超过25周,远高于10至14的“健康范围”。这表明供应仍然紧张。许多广泛应用的半导体产品的单位出货量无法跟上系统和智能终端制造商(包括汽车制造商)不断增长的需求。


  随着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汽车电子和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对半导体器件需求量的增加,其


  基础材料--半导体硅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根据SEMI数据,2021 年全球半导体硅片出货面积创下新高,达140亿平方英寸,增幅为13.9%,未来三年,半导体硅片出货量有望继续逐年持续创下新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注意到,2021年,立昂微的研发投入金额为2291万元,同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01%。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87亿元、0.97亿元和1.1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立昂微的毛利率大幅提升了9.66个百分点,达到了45.21%。


  毛利率提升反映了该公司主营业务的强势,除了传统主营业务外,立昂微的子公司立昂东芯为化合物半导体射频芯片领域先锋企业,6英寸砷化镓微波射频芯片的产能规模和工艺技术水平位居国内第一梯队。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2021 年立昂微射频芯片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该业务平台开发出了 0.15μm E-mode pHEMT 等一批具有低成本、高性能、高均匀性、高可靠性特点的工艺和产品并陆续进入市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商业化销售并保持了快速上量的势头。该公司砷化镓射频芯片平台开拓客户60余家,产销量持续爬坡。未来该公司有望凭借砷化镓射频芯片业务的技术积累与产能提升,实现营利快速增长。


  (责任编辑  张丽娜)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