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月山春晚”40年观察:从一个村的“团圆宴”到中国乡村春节记忆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08





  在浙江西南的小山村丽水市庆元县月山村,由村民自发举办、男女老少参与,自编、自导、自演的“月山春晚”在每年的小年夜如期上演,至今已持续40年。一个个乡土味十足的节目延续了一代代的乡村记忆,“月山春晚”因而被誉为“中国式乡村过年之文化样本”。如今,它在润泽本村儿女的同时,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朋。从庆元县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驱车一个小时,近日记者抵达了月山村——


20210108141007538.jpg

  ▲月山全景  周勇 摄


  40年前,“原生态春晚”走起


  锅碗瓢盆当成架子鼓,竖起的啤酒瓶、炒米的铁皮箱、灶堂的勺子、吃饭的筷子,凡是能发出声响的生活和劳作物件都拿上舞台当乐器……在“月山春晚”博物馆,记者从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件件老物件中,看到了当年“月山春晚”的原生态模样。


  那是1981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万物复苏。春节临近,这个地处深山的小山村却没什么过年的气氛,冷冷清清的。村民吴绍利灵机一动,和几位同样有着文艺爱好的村民聚在一起,在自己的家里敲起锣鼓,拉响琴弦,唱起民歌。村民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开心地笑、开心地聊、开心地唱……第一台“月山春晚”就此诞生,比1983年开始举办的央视春晚还早了两年。这是村民第一次以这种形式过年。


20210108141117863.jpg

20210108141156538.jpg

20210108141200567.jpg

  ▲当年“月山春晚”的原生态模样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67岁的吴美妫还记得1981年的小年夜,在几盏煤油灯下,伴着悠扬的二胡,她第一次面对父老乡亲放声歌唱。那时,她在村里做裁缝,丈夫做木匠,有4个孩子。从那以后,她不仅当演员,有时还要当总导演,丈夫也成了春晚的摄影师,两个女儿从小就学习二胡、凤凰琴等,一家人都成了“月山春晚”的“主角”。


  春晚为何会诞生在月山?恐怕不是村民自娱自乐搞搞气氛这么简单。村里老人告诉记者,这个不到1700人的小山村,首尾不到三里的溪水上就有5座古代廊桥,村子里还有圣旨门、吴文简祠、马氏行宫和云泉寺等古迹。


20210108141329195.jpg

20210108141346432.jpg

  ▲“月山春晚”与我国改革开放、乡村社会的巨变紧密联系在一起


  月山村党总支书记吴亦健说,1000多年前,吴氏家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耕读传家”为训,崇文尚礼、重教尊儒,经世代沿袭,蔚然成风。明清以来,小小的月山村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地、文化之乡。


  逢春节举行演乡戏、唱花灯等民间艺术活动,在月山村是有传统的。“月山春晚”根植于月山村上千年耕读文化的演变历史和集体记忆,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我国改革开放、乡村社会的巨变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有着强烈的亲和力与强大的生命力。


  40年间,从星火到燎原


  持续举办40年,“月山春晚”从村民家中办到了公路边、小学操场上,又到了村里的文化礼堂,直至走出山村。


  吴艳霞是土生土长的月山人。村里的老小喜欢叫她山妞。对山妞来说,月山是生命开始的地方,更是她梦想起步的地方。从2000年开始,她每年都会回乡参加“月山春晚”。在山妞的倡导下,村里成立了一批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月山芽儿”演出队伍。每到春节,这个团队的队员就会从天南海北回到村里,参加节目排演。


20210108141503909.jpg

  ▲2018年“月山春晚”掠影


  庆元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杨清告诉记者,每年除夕将近,月山村一天比一天热闹。特别是除夕一大早,村民就会在村大会堂的街道中央摆上100米多长的圆桌宴席,宴席上摆满了从石舂臼取出的热腾腾的黄米粿和飘着诱人香气的火锅菜肴。这一天是月山村民老老少少忙碌且快乐的一天。


  团圆宴毕,夜幕降临,村里的大会堂就成了村民的生活剧场,容纳千人的大会堂里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在这里,没有台上、台下之分,演员与观众早已融为一体,演的人可以看,看的人可以演,整场活动下来,笑声、掌声、喝彩声不断。”杨清说。


  锣鼓一响,好戏开场。勤劳智慧的村民把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中、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的灵感,编排成一个个节目,把编草鞋、打稻谷、犁秧田等充满乡村气息的劳作场景搬上舞台。《农活秀》作为保留节目,主要表现的是祖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村民们换上以前穿的衣服,拿上农具表演种地、除草。参与表演的村民说:“演起来根本没有难度,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作为“月山春晚”的主力,2004年,从北大进修班返乡的吴艳霞动起了把“月山春晚”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的念头。也是这一年,持续举办了20多年的“月山春晚”开始受到媒体关注。当时的《钱江晚报》以3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把“月山春晚”描述为“中国式过年”,由此引发社会对“月山春晚”的关注。


  “这不仅是一个自娱自乐、充满村民欢声笑语的舞台,其中还汇聚着月山村方方面面的文化,饱含着村民对乡村文化浓厚的情感寄托。小小的一台春晚蕴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吴艳霞说。


  村情在发展,春晚在更新,不变的是向上向善向美。“月山春晚”一年一度的乡土文化盛宴,化身为灵动的情感纽带,勾连着城市与乡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月山看“春晚”。进入21世纪,“月山春晚”成为“中国乡村过年之文化样本”。2007年,“月山春晚”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课本;2008年,月山村被列入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月山春晚”;2010年春节,国内20余家网络媒体对“月山春晚”进行现场直播;同年,“月山春晚”荣获全国群众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并被列为浙江省文化厅“文化良种”培育项目,成为丽水“乡村春晚”的品牌引领。


20210108141558538.jpg

  ▲2012年农博会上,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李强看望“月山春晚”演员


  这台土色土香的晚会已然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对全国乡村春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关注并研究“月山春晚”现象的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艺术处处长林岳豹告诉记者,如今,“乡村春晚”如火如荼,辐射效应日益显现。


  2019年,丽水乡村春晚被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列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据统计,2019年春节,丽水市有1115个行政村自办春晚,1000多名农民导演、30多万名村民、80多万名观众、20多万名外地游客参与其中。1.1万多个农民自创节目激活了乡村旅游,“春晚红利”达14.13亿元。全国则有552个县的6.4万个村举办“乡村春晚”。


  40年后,拉动美丽乡村建设


  近几年,20多万名游客每年慕名到丽水乡村过大年,感受乡村春晚,寻找乡村年味。走过40个年头的“月山春晚”焕发了新的生机,并为村子带来红利。


  随着“月山春晚”声名鹊起,春节游成为月山的旅游品牌,带动了民宿产业的兴起,村民回乡建房开办民宿农家乐热情高涨。目前,月山村已建成特色民宿农家乐30家、床位351个、餐位1400个,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民宿农家乐集聚区。2019年,月山村所在的举水乡共计接待游客18.78万人,收入1441.48万元。


  吴亦健说,1981年,月山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240元。现在,月山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近两万元。


  月山村“成仙居”民宿主人吴立成把自家的房屋整体翻修了一遍,除了自住外,其余闲置的改造成了8个标间民宿,现在每逢双休日、节假日或节庆活动,房间都是爆满,一年能收入四五万元。


  吴美妫在外创业的小儿子吴学平一家返乡了,开起了“溪岸图”主题民宿。“现在的月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月亮村,人心齐了,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我们的腰包也鼓了。”吴美妫说,今年93岁的爷爷还要在“春晚”登台,参加《农活秀》节目的演出。


  “以前月山的老房子既不结实也不整齐,街道、举溪两旁十分破旧,通过统一规划和村貌整治,现在的月山已经是一个十足的美丽乡村,我们老百姓对这样的生活环境非常满意。”74岁的村民吴泽仁说。


20210108141742538.jpg

  ▲月山举溪美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了物质富裕,精神文化也要富足。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百姓的生活需求逐步从‘物质生活好起来’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转变,‘乡村春晚’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群众寻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外在呈现,不仅丰富了农村的文娱生活,更有力推动着乡村振兴。”林岳豹说。


  按照“做精一条精品街、打造一条沿溪景观带、还原一个月山晚翠、建设一个秀丽山村古镇”的思路,2014年以来,月山以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对月山村的乱搭建、乱拉线、生活污水等问题进行整治,使千年古村落焕发新容颜,民宿、农家乐迅速发展。在村内溪流两岸拆旧出新,重点拆除灰寮等影响美丽村庄整洁美观度的违章建筑,全力打造出了沿溪景观带等一系列特色景观节点,并在整治中将“月亮文化”“廊桥文化”“吴氏文化”等举水印记融入美丽乡村。


  凭借美丽的古村、古廊桥风貌和整洁有序的环境面貌,月山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环境优美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接下来,“月山村要进一步做好保护和挖掘工作,打造中国‘乡村春晚’发源地和世界天然廊桥博物馆,推进月山4A级景区创建工作;继续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努力探索文旅融合强村富民发展途径,助推月山村乃至全乡群众增收致富。”举水乡党委书记叶斌林说。


20210108141849781.jpg

  “月山春晚”乡土味十足的节目延续了一代代人的乡村记忆




—记者手记—


  回眸“月山春晚”走过的40年,令人心潮起伏。因为“月山春晚”凝聚了人们的乡思、乡情,传递着几代人的青春、梦想。记者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发现,“月山春晚”给月山人带来的不仅是热闹的气氛和片刻的欢乐,更有精神抚慰和乡情寄托。每逢新春,通过筹备和参加春晚,村民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得到了维系,乡邻之间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升华。乡亲们把“月山春晚”比作全村人的“团圆宴”,吃的是精神大餐,特别提振精气神。这就是“月山春晚”年复一年举办的动力所在。


  如今,“月山春晚”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如林岳豹所说,“月山春晚”是一个村落的集体梦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乡风民俗的坚守,是繁荣乡村文化生活的强大动力,反映了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是凝聚村民情感、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40年的“月山春晚”,是月山村民庆祝幸福生活的娱乐方式,也是见证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四十载岁月变迁的文化印迹;40年的“月山春晚”,以其举办时间的持续性、节目内容的独创性以及扎根基层的群众性,成为当下中国乡村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也成为浙江美丽乡村的文化品牌和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典范;40年的“月山春晚”,不仅是月山村的一道亮丽风景和金字招牌,更带动广大中国农民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进一步生发出全面小康路上的文化自觉。


  12月12日,全国乡村春晚“一带四区”文化“重要窗口”建设活动在丽水启幕。这两天,“月山春晚”特色节目《一个村的集体记忆》将到北京参加2021年全国“村晚”启动仪式暨云上发布会。相信像“月山春晚”这样的文化载体,将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将吸引更多村民走上舞台,吸引更多观众、游客关注乡村,共同唱响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赞歌。(徐继宏)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