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发布《2013年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


时间:2014-08-14





  本报讯 近日,商务部发布《2013年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将纳入统计的29种中药材分为根茎类、花类、果实类、菌类和动物类五大类,分别对其2013年市场流通情况、价格波动情况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2013年中药材流通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报告》数据采集自85个中药材产地的商务部门、17家中药材市场和6家中药材专业网站。

  《报告》显示,2013年中药材价格同比上涨的有9种,涨幅较大的品种有人参、当归、附子等根茎类药材。这些品种之所以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是因为其产地集中,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如人参价格涨幅较大是因为其被列为新资源食品,市场需求有较大增加,而人参种植周期为6年,短期内难以实现增种扩产,且政府在种参林地审批上趋于严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参的产量。2013年中药材价格同比下跌的有11种,跌幅较大的是三七、太子参、丹参、黄芩、水飞蓟等品种。价格基本持平的品种有山药、枸杞、厚朴、茯苓、地黄等,涨跌幅都在5%左右。

  《报告》指出,2013年,中药材流通呈三大特征:一是专业市场交易量开始出现下降。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保留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已有西安万寿路中药材市场、兰州黄河中药材市场、云南昆明菊花园中药材市场等呈现萎缩态势。纳入统计的29个大宗中药材品种中,有18个品种在中药材专业市场的交易量呈现大幅下滑现象。

  二是产地与医药企业对接成新趋势。近几年,中药材价格异常波动,对下游医药企业影响很大。不少医药企业为了应对药材原料价格的波动,纷纷在道地产区自建基地或者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种植大户开展订单生产,绕开中间环节,直接延伸到上游产业链。产地与药企对接模式既可保证产品供应,又能弥补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是传统落后的流通方式仍未改变。目前我国中药材流通整体上仍为落后的农贸集市交易形式,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是我国流通领域现代化程度最低的行业之一。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包装、仓储与养护、物流等流通环节的落后状况尤为突出,已影响到中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发展中药材现代物流,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中药材质量,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趋势。

  据悉,商务部于2012年初建立了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制度,并连续发布了年度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对有效引导中药材产销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彭丹报道)

来源:中国医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