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江苏摸底,出口加工区已到存废十字路口


时间:2011-09-15





  泛滥的出口加工区

  8月最后一个星期,江南的暑气尚未退去。

  此间,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带队一直在江苏调研。这不是于广洲就任后的第一次调研,但却是历届署长调研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江苏调研期间,于广洲未先与江苏省主要领导以及职能厅局交流,而是由北京直下苏州、无锡以及下属县级市、区等地,将南京海关所辖的特殊监管区、出口加工区等统统“摸了个遍”。

  一位陪同调研的官员对记者说,此行江苏数天时间内,除程序性和礼节性讲话外,无论是面对地方汇报的已取得成绩还是地方期待更高层协调的话题,于广洲“始终没有多余的话”。

  而本报记者获悉,海关总署此行江苏内容较多,除“把好国门、做好服务、防好风险、带好队伍”等常规性工作外,其最大的目的在于摸底出口加工贸易区。

  出口加工贸易,这个伴随改革开放每一步的“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在30多年的发展中曾对中国经济的崛起起到过关键作用,但在近年来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当前的出口加工贸易区走到了十字路口,在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的重任下,有声音认为应该逐步予以取消。”接近海关的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

  江苏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大省,向来被视为外贸风向标,而统辖江苏的南京海关则在历史上就开放型经济走向一直颇有创新之处。

  事实上,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加工贸易发展走向越加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本报获悉,建议逐步取消出口加工贸易区的官方声音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响起,率先提出这一改革思路的是财政部。其原因在于,此模式带来的税赋正在逐渐减少、对地方经济贡献小、极大消耗了国家资源以及频频攀升的国贸顺差。

  不过,商务部认为,出口加工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解决了中国的庞大就业劳动大军,仍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主要支撑中国的经济。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两部委就争议已分别向国务院上书各自陈述,而国务院则要求作为执行部门的海关总署给出自己的独立意见。

  这或许是从商务部副部长升任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此行调研江苏的最大意义所在。而在其调研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汇报思路是:在出口加工贸易区的转型升级中,将加工贸易引入海关的特殊监管区集中监管,此举“使得区内加工贸易企业向内销转型,产业链成条理。”

  此行江苏期间,海关总署调研队伍只有六七人,但分量颇重。除了总署长于广洲亲临外,另有一名副署长以及办公厅、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司等几个核心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由于身兼重任,海关总署在苏期间并未做任何表态,“一直是仔细聆听地方汇报”。

  出口加工贸易区发展至今已有30年,从大力招商引资、门槛比较低的情况下开始。到“十五”期间,学界对这一模式的批评声达到高潮,诸多外贸研究学者均有一个共识:中国的“来料加工”基本上还处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

  “一方面,在产品价值链中,中国出口的产品处于低端,在整个国际生产收益分配格局中所得份额较低;另一方面,外贸思路仍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产生的”,南京师范大学国贸系的一位教授向本报表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是中国当下转型期的重点。

  人行南京分行的一位处长近日也在一次学术座谈会上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宏观经济管理中一个较高的负担便是过高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江苏2010年加工贸易项下贸易实现顺差669.2亿美元,增长31.5%,相当于同期总体顺差规模的88.9%。

  2009年5月江苏的一次省委工作会上,地方官员深切感受到了加工贸易在外部环境不稳定状况下所显现出来的弊端。“外商投资的加工企业订单下降、裁员等都是大幅度的,那种感觉是在玩过山车”,苏州的一位区长在小组讨论会上说。

  本报获悉,江苏地方在向海关总署汇报时就有人直言:做一套西服卖10000元,我们只拿100元加工费的日子不能再过了。

  而记者从接近海关的人士处获悉,加工贸易区转型真正的压力则是“泛滥”。自东莞在经济特区设立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开始,国内各地纷纷仿效,特别是地方申请时无门槛。

  从相关规定看,出口加工区原则上设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内,且同一开发区内只能设立1个出口加工区,同时要满足加工贸易年进出口总值一般应达到1亿美元以上的条件。

  但这个门槛在实践中早已被“变通”。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