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迎结构性“降息” 利好中长期贷款降成本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5-24





  5月20日,最新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结果显示,1年期LPR报3.7%,与上次持平;5年期以上品种报4.45%,较上次下降15个基点。这是5年期以上品种自LPR改革以来的最大单次降幅。


  与此前多次LPR下行不同,最新的LPR下行有两大特点:一是在与之“挂钩”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近期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下调。虽然这种情况并非首次出现,但结合4月以来央行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诸多举措看,LPR的变动与MLF利率的强相关关系正有所松动。


  二是只有5年期以上品种单独下行。这与上述提及的存款利率改革有关,因为4月多家银行下调的新发生存款利率主要是针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等。这同时也被看作是5年期以上品种的“补降”。此次调整后,5年期以上品种与1年期LPR的价差从90个基点的高位压缩至75个基点。


  5年期以上LPR下调可以降低中长期贷款成本,改善中长期贷款需求。相比于1年期LPR调整主要影响流动性贷款,5年期以上LPR下调对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的覆盖面更大,尤其是对背负房贷压力的个人来说,会直接减少每月所需偿还的房贷利息。


  按照央行规定,个人房贷借款人和贷款银行可协商选择利率重定价,每次利率重定价时,定价基准调整为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LPR.由于今年1月20日5年期以上LPR下调一次,对于房贷利率重定价日在5月20日之前的个人来说,本年度利息支出仍以上一次5年期以上LPR调整为基准;而对于利率重定价日在5月20日之后的个人来说,今年就可享受到最新的5年期以上LPR下调所带来的福利。


  据测算,按贷款金额100万元、期限30年、等额本息还款计算,5年期以上LPR下调,平均每月可再减少月供近89元,需偿还的利息总额净减少3万多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叠加4月25日降准以及多种低成本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等,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从而在央行政策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报价行下调点差引导5月LPR下降,体现了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


  “此次LPR报价首次只下调5年期以上品种,这种结构性降息对于稳定信贷总量、提振中长期信贷需求将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存量住房贷款而言,LPR的下降会通过贷款的重定价,降低房贷成本,不仅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促进房地产销售,同时负债成本减少也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温彬称。


  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从内部环境来看,近期国内外形势出现了一些超预期的变化,市场对全年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担忧情绪加重,稳增长政策诉求强化。向前看,货币政策仍将以我为主,聚焦于为稳增长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一方面,多措并举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引导LPR报价和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继续下行,包括通过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行,以及在维持政策利率稳定的情况下,通过数量型工具将银行间回购和拆借利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推出更多结构性政策工具,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小微企业以及中间环节,加大融资扶持力度。


  转自:证券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小微企业续贷难在哪儿

    小微企业续贷难在哪儿

    现阶段,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经营困难,加上其普遍存在经营信息不透明、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续贷业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2017-06-26
  • 如何看待新增贷款等数据总体增长、环比回落?

    如何看待新增贷款等数据总体增长、环比回落?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数据总体保持增长、环比有所回落。对此,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进行了解读。
    2019-05-15
  • 如何看待新增贷款等数据总体增长、环比回落?

    如何看待新增贷款等数据总体增长、环比回落?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数据总体保持增长、环比有所回落。对此,人民银行相关人士10日进行了解读。
    2019-05-13
  • 一季度7.1万亿元新增贷款投向了哪里?

    一季度7.1万亿元新增贷款投向了哪里?

    一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7 1万亿元,同比多增1 29万亿元,为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持。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哪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如何?个人消费贷款可有改善?这些引起市场普遍关注。
    2020-04-22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