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迎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9-19





  9月13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了《汽车标准必要专利许可指引》。《指引》明确提出“产业链任一环节均有资格获得许可”的重要原则,这也意味着,包括零部件在内的企业均有获得许可的权利,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专利许可问题突出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市场需求旺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


  智能网联已成为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标配,消费需求的提升也带来了无线通信等技术使用频率提高,涉及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问题日益突出。业内人士表示,《指引》的发布将加快推动汽车与通信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据了解,《指引》首次对我国汽车标准必要专利许可的核心原则和合理许可费的计算原则进行阐释。核心原则方面,鼓励专利权人和实施者在许可谈判时都能遵循利益平衡原则、FRAND原则(公平、合理和无歧视性的专利许可原则)、产业链任一环节均有资格获得许可原则和协商处理行业差异原则。


  合理许可费的计算原则方面,许可费计算基数应以标准必要专利技术对汽车产品中起到实际贡献的产品单元作为许可费计算基数。为了保证许可双方的利益平衡,针对汽车产品的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之和应具有合理的上限,该上限值可以为被许可产品所在行业合理利润的一定比例。


  此外,许可费考虑因素应包括标准必要专利技术对于汽车产品的实际价值度贡献、行业累积许可费率、专利权人持有的标准必要专利数量、专利地域分布等。计算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时,可采用“自上而下”法、可比许可协议法等。


  汽车智能化加速发展


  为实现差异化竞争,智能化成为车企竞争的主要角力场。近日,理想L9、小鹏G9、阿维塔11等多款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布,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智能化设备配置率大幅提升。


  同时,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频出。近期,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到,2025年,上海市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L2级和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方案》还聚焦车规级芯片、人工智能算法、激光雷达、车载操作系统、智能计算平台、线控执行系统等关键领域,推动5G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多源融合感知、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交通系统时空数字孪生等共性交叉技术方案落地,实现“车-路-网-云-图”一体的自动驾驶融合感知与规划控制。


  中银证券表示,随着汽车“新四化”不断推进,智能驾驶技术高速发展。感知方面,传感器从单一传感器感知发展至多传感器融合阶段,摄像头发展路径逐渐明确,4D毫米波雷达迅速兴起,激光雷达开启量产上车。决策方面,域集中趋势不断推进,跨域融合架构也逐渐浮现。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经济观察:智能网联汽车能否成中国汽车“新引擎”

    经济观察:智能网联汽车能否成中国汽车“新引擎”

     “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新引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政研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主任黎宇科日前在广西柳州市表示。
    2017-09-24
  •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极大政策利好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极大政策利好

    工信部近日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列为 "智能产品方面 "的首项要务,一方面足以显示国家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智能网联汽车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的重...
    2018-11-30
  • 边缘计算如何支撑智能网联汽车

    边缘计算如何支撑智能网联汽车

    5G实现商用后,对无人驾驶领域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智能交通、车路协同、车联网整体生态的建设,甚至对智慧城市建设都起到重要作用。
    2019-07-08
  • 从典型应用场景看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从典型应用场景看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5G商用,正在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与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更多应用。在5G的诸多应用场景中,智能网联汽车受到高度关注,被认为在技术、应用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具备较为成熟的发展条件。
    2019-08-28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