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随着甘肃省公布完成2016年钢铁去产能的任务,备受关注的钢铁去产能也提前完成了任务。从各省公布的数据来看,合计退出粗钢产能达到6774万吨,超过4500万吨的任务量。关键字:钢铁行业粗钢产能钢铁去产能11月17日,随着甘肃省公布完成2016年钢铁去产能的任务,备受关注的钢铁去产能也提前完成了任务。从各省公布的数据来看,合计退出粗钢产能达到6774万吨,超过4500万吨的任务量。
除了产能过剩之外,整个行业多年高速增长带来的其它诸多顽疾,要想得到彻底解决,还需要更深度的改革。
11月14日,工信部对外公布了《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我国钢铁工业未来4年多深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目标准确、任务繁重,如果真能够完成这一目标,我国钢铁工业将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在解读该规划时,工信部相关负责人称,未来5年,我国钢铁工业已不再是大规模发展时期,将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的发展阶段,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
去产能态度更加坚决
考虑到产能过剩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使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水平,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粗钢产能在现有11.3亿吨基础上压减1亿~1.5亿吨,控制在10亿吨以内,产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80%。
规划提出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突出重点、依法依规,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重点做好严禁新增产能、依法依规去产能、推动僵尸企业应退尽退三方面工作。
严禁新增产能是去产能的前提。“去产能要切实取得成效,基础在于要防止一边化解过剩产能、一边仍在违规新增产能,要坚决杜绝产能‘边减边增’。”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解读。
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按照国家关于简政放权的统一部署,2014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权限已下放到了地方,由核准改为备案,为此规划要求各地“十三五”期间一律不得净增钢铁冶炼能力,对于各地拟备案的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及改造项目必须要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包括之前已经国家核准和地方备案的拟建、在建项目,也要执行减量置换。
去产能也要公平对待不同市场主体。据了解,此次钢铁行业去产能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不搞简单分摊、“一刀切”,重点是去除两类产能,即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产能和落后产能。同时,考虑到“僵尸企业”占用社会资源、低价销售冲击市场,扰乱经济秩序,规划提出要将其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应退尽退。
依法依规去产能的重点则是要对达不到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的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
其中那些用中频炉、工频炉生产建筑钢材的产能,产品质量不稳定,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将被全面取缔。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等落后生产设备将全面关停并拆除。
“为了确保这些措施能够得以实施,在具体操作上,相关部门将通过全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等专项行动,利用卫星监测等技术手段,及时全面掌握违法违规产能线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依法依规实施去产能。”
结构和布局将获调整
除了去产能之外,我国钢铁产业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也将是未来几年重点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做了大量工作。宝钢湛江、武钢防城港等南部沿海基地项目建设缓解了我国钢铁“北重南轻”局面,部分城市钢厂搬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钢厂与城市发展不相融问题,大批沿海钢厂的建设解决了进口矿长途运输高成本问题,重大钢铁布局调整已经基本完成。
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等钢铁产能集中区域,将是未来几年的重点课题。
规划就提出沿海地区不再布局新的沿海基地,对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要在已有沿海沿江布局基础上,着眼减轻区域环境压力,大幅化解过剩钢铁产能。
尤其是位于河北境内首都经济圈内的重点产钢地区,要研究城市钢厂整体退出。对于东南沿海地区,要建好一流水平的湛江、防城港等沿海钢铁精品基地,不谋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鉴于产能全面过剩形势,远离沿海的内陆地区还要打破按行政区划进行钢铁产能平衡的概念,以本地区能够有效支撑钢铁生产的铁矿资源为条件,实施减量布局调整。对于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依托区域内相对优势企业,实施本区域的整合,减少企业家数,压减过剩钢铁产能。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集中度提高也被重新提上日程。其实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就曾提出目标,在“十二五”末实现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60%的目标。因为各种原因,这一目标适得其反,“十二五”期间我国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2010年的49%降至2015年的34%,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
规划提出,力争“十三五”期间前10家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由目前34%提高到60%,完成“十二五”期间未尽事宜。
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是我国钢铁行业必须尽快解决的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停留在以消化吸收,跟随创新为主的阶段,尚未形成原始创新、自主集成、引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载体分散,各自为战,这导致创新引领发展能力不足。
以高端钢材为例,我国每年约300万~400万吨的关键高端钢材不能自主供应,还需依赖进口。“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钢材品种、质量和服务需求将不断升级,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对钢铁工业有效供给水平提高将提出迫切需求。钢材品种需求将呈现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趋势,产品质量要求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水平愈发提高,对钢铁企业服务需求将由单一的材料供应商向能够统筹提供材料推荐方案、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延伸服务的服务商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有效供给水平将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信部相关负责人称。
规划还对我国钢铁行业的效率提高、环保标准等提出了具体目标,比如首次提出了主业劳动生产率目标,由目前的每人每年生产514吨钢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000吨钢,在业内人士看来这都需要下大力气才能完成。
转自:中国矿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